“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南民族大学第二十四届研支团队长贾羿泽说,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投身教育,点亮希望之灯
教师,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教书育人不仅要教授书本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第一批研支团成员,如今已是大学教师的丁莹,时常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她在广西的支教故事。
那是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中学,部分学生处于叛逆期,面对初来乍到的支教老师,他们并不“买账”。对此,丁莹时常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珍惜学习时光,树立高远志向,力争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如果记忆有分量的话,那么在广西的那年是最有分量的。”她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十年来,中南民族大学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支团第二批成员潘璐,在语文课上探索开放式小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讲《负荆请罪》一文时,她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体验人物的心路历程。“角色扮演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她说,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有着积极作用。
“师者,人之模范也。”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中南民族大学研支团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开始向西藏派遣研支团。第一次来到山南市乃东区中学,陈熙每周要上21节课,承担3个班的英语和语文教学任务。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学业知识,他又给自己每周加了6节课。
无私的奉献换来了学生的喜爱,学生经常拉着他的手喊“好哥哥”。在研支团的影响下,学生措吉在2019年成功考入中南民族大学,完成了与支教老师跨越山海的约定。
十年光阴匆匆过,中南民族大学研支团的脚步从未停止。2021年,中南民族大学开始向云南大理、新疆塔城派遣研支团,他们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支教同学带领学生跳“邦吉美朵”广播操。
持续陪伴,关注孩子成长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爱的接力中,中南民族大学研支团打造了一批高质量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包括“高原书屋”“笔友计划”“邦吉美朵”等,让大学生与服务地的中小学生结伴,形成育人合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015年8月,中南民族大学西藏研支团成员在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中心小学发起“高原书屋”筹建项目。截至目前,已在西藏建立8座“高原书屋”,捐赠8000余册图书。“高原书屋的建立,能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隆子镇完小副校长次仁群培说。
“笔友计划”信件发放仪式。
一封封书信往返于山海间,陪伴着孩子茁壮成长。“笔友计划”开展十年来,服务人数累计6400余人次,来往信件1万余封,参与志愿者近4200人。
中南民族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成员杨花,在笔友计划中结识了来自西藏的桑吉梅朵。彼时,桑吉梅朵在信中经常出现书写、语法错误。杨花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利用往来书信帮助小笔友学习汉语。
杨花的家乡在宁夏西海固山区,读初中时,她接受过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帮扶。“书信交流是陪伴与了解,更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让我坚定了投身支教服务的信念。”后来,杨花下决心前往西藏,让爱继续传递。
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改变在悄然发生。
“高原书屋”项目。
4年前,中南民族大学研支团成员张雪岩,在西藏结识了拉巴旺久,他的理想是“做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张雪岩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他练习舞蹈,并支持他成为研支团“邦吉美朵”艺术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扎西雪巴舞蹈队队长。第二年,拉巴旺久被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特长班录取。
十年来,中南民族大学研支团收获累累硕果: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志愿服务项目“见字如晤,笔友呵护”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高原书屋”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邦吉美朵”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双向奔赴,汲取前进力量
“爱是双向流动的。”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研支团的共识,他们在为学生带去温暖和希望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
“老师,你看我摞的牛粪堆,这样冬天就可以取暖了!”每一次家访,孩子们的真心,家长们的肯定,让研支团成员的心里倍感温暖。
研支团成员蓝珊华在给队友的信中写道,每次家访时,她都会收获无数的感动与爱。“藏家阿爸会不断把牛粪添到火炉中,让火烧得更旺些;藏家阿妈会从柜子拿出包了好几层的冰糖,往成员们的杯子里放……一年的支教岁月,我真真切切地爱着每一天。”
支教结束后,研支团成员们带着这份回忆继续向前。
他们有的执着于教书育人,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侯凤超是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现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任教。2019年,她与陈熙共同发起“童心共绘”志愿服务项目,分别在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西藏山南市部分小学招募热爱绘画的小志愿者,根据同一主题共绘一幅画,使两地学生增进了解。
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将青春热血奉献给人民。第十六届研支团成员张永东,毕业后回到贵州遵义工作,成为人民警察。他守土一方,竭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们有的专攻科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第十八届研支团成员蓝际荣,利用专业知识,对湖北省来凤县的养殖业废弃物处理情况进行调研,提出占地少、设备化、低成本解决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的建议。
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
研支团的故事仍在继续,中南民族大学第二十四届研支团已于今年8月前往各服务地,接过爱的接力棒,将知识与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