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10-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和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陈建樾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的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始终坚持“团结各民族于一体”,始终强调“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我国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既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百年,也是始终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实现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一百年。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就是始终注意把民族问题纳入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情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系统观念。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时代观又是系统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扎实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其他省市都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经常研究,狠抓落实,久久为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着系统观念的科学思想方法论。在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重要论述中,报告突出强调了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要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扎实做好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和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坚持慎重稳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需调整的政策要做好多方论证、谋定后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系统观念这一科学方法论并具体践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王建民 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在伟大祖国数千年文化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确立和不断巩固的。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共御外侮、共同面对风险挑战时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在相爱相扶、相帮相衬、相知相守中,团结越来越紧密,凝聚力越来越强大。

  我国各地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勾连历史记忆、面对现实处境、运用现实语境,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特别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文化符号和符号系统,这是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各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要不断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密切结合和相互融入,以增强文化自身的力量。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能够真正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精神产品,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产出。要在文化实践中培育时代新人,尊重和相信文化实践者,动员和依靠文化实践者,激发文化实践者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更有生命力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应当为世界共享。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我们的文化产品应当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中华文化立场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起来。应当善于运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欣赏者乐于接受和习于接受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共享的中国文化产品具有更强的传播和沟通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共享,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


 

  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力量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徐平 系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面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边疆民族地区要献力量、扬优势、补短板。

  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的目标和愿望,要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各民族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以及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上,都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责任;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文化资源,也将为我们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华儿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

  在高质量发展上有担当。在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国家加大沿边开放步伐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为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如西部陆海新通道自2017年首趟列车发出以来累计开行2万列,成为推动中外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广泛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广袤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也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基地建设,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边疆民族地区还要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上,自觉扛起使命担当。总之,边疆民族地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功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边疆民族地区必将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


 

  以文化自信自强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郭艳华 系北方民族大学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自信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2022年9月,习近平在为《复兴文库》作序言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强表现为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立足自身文化实际,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以文化自信自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在发挥中华文化教育引领作用的同时,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重要指向,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二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广大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政治理论与文化素养,注重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给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问题,使学生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捍卫者;三是在各族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从而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文化自信自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编辑:萨玛丽剑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