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此,浙江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鲍秀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浙江既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维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民族工作;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这些都是浙江做好民族工作的领航指引。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浙江牢记“国之大者”,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将围绕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一省四区”目标任务(即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为总体目标,率先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和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不断强化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面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持续擦亮浙里民族团结石榴红的“金名片”,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记者: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浙江如何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完成中央赋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
鲍秀英:浙江高度重视民族县乡发展,加快补齐短板,确保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
浙江现有1个民族自治县,18个民族乡和38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基础不够扎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对突出。浙江率先在全国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全面开展民族乡村“消薄”提升工程和“双百村结对行动”,全省38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实现全面“消薄”。2021年,全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9万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两个先行”(共同富裕先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我们对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要求,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文章,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生态优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长桌宴、“三月三”等“浙里一家亲”民族文化为载体,发展壮大民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富民产业。
做好做深美丽畲寨蝶变文章,推动景宁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成果落地,支持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档升级,推动民族乡村积极争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正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建成十条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精品带,积极培育百个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点、千名共同富裕带头人、万家共同富裕户)。
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浙江的站位不仅着眼于省内,迈向共同富裕,不仅要“自家”富裕,也要帮助对口地区的“亲戚们”一起走向共同富裕。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带动全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浙江也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以“排头兵”的姿态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记者: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过程中,浙江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
鲍秀英:浙江省民宗委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纲”,紧扣这一主线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做到所有工作向此聚焦、所有举措向此发力、所有力量向此加强。正确处理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的“四个关系”,既要讲认识论,又要讲方法论;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讲矛盾的特殊性。归根结底,就是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江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浙江是率先在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模式的省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3个,数量居东部沿海省份之首。宁波市、绍兴市柯桥区、义乌市获评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另一个层面,浙江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重点强调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浙江以党建为引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细胞工程”,打造“石榴红”系列品牌,开展“五百”工程(百个“石榴红”家园、百个“石榴红”驿站、百个“石榴红”工作室、百个“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百个“石榴红”宣讲团),以“互联网+”“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浙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主题公园、博物馆、体验馆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体系建设,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开展以西藏、新疆、四川等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青少年为主的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记者:浙江是个科技大省,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提升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鲍秀英: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省的特色优势,必须加大力度、抓紧抓实,不断放大数字化改革在民族工作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撬动和裂变效应。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等需求,按照“大场景、小切口”,谋划开发“浙里民族团结石榴红”应用和“浙里畲乡共富”应用,以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建设。
坚持多跨协同,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1+2+N”民族领域数字化改革整体框架,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实现民族事务多跨协同管理和服务,支持景宁、北仑、柯桥、义乌、桐庐莪山等地先行试点,力争建成一批管用、实用、可复制推广的场景应用。
坚持系统重塑,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驱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方法、机制、手段重塑性变革,配套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石榴红”品牌创建、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