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青春许河源 |奋斗者之歌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吕雪莉 李宁 童昊 发布日期:2022-04-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祁绪龙(左)和徐天文(右)在维护玛多县查拉坪区域站的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受访者供图

  在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个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坐落着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级国家基准气候站。几个年轻的“90后”在这里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乐观奋进,用青春和奉献为黄河源区的气象服务保障付出了艰辛努力。

  天刚亮,索南措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冒着严寒来到观测场,将一根塑料管慢慢拉起,不停地用手捏着管子。

  “找到结冰点了,215厘米。”索南措记下刻度显示的数字,“别看管子只有3米长,这可是观测冻土的法宝。通过测量管内水的结冰厚度,就能得知冻土消融情况,对当地气温变化作出精准的预测,为牧民群众提供气象信息。”

  2020年8月从青海大学毕业后,29岁的索南措成为一名守护黄河源的气象观测员。每天天不亮就要巡查观测场,检查观测站四周的高山积雪,查看地温传感器的积雪覆盖情况,观察风塔运转是否正常……这些都是索南措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

  玛多县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属高寒草原气候,天气多变,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只有-3.3℃,即便在盛夏7月平均气温也只有8.0℃,极端最低气温达到-48.1℃,全年大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59%。

  在这样的地方,虽然工作不到两年,索南措脸上已留下了淡淡的“高原红”。

  玛多县气象局前身是1952年建站的青海省黄河沿气象站。进入21世纪,气象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综合探测能力提升的同时,观测技术手段也不断进步。

  “曾几何时,大家对气象工作的记忆停留在简单的百叶箱中。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GPS/MET水汽遥感探测仪等。”玛多县气象台台长祁绪龙说起气象观测如数家珍。

  玛多县目前已建成8个自动区域站。如今,由气象卫星、各类监测网等先进技术构架的捕捉天气变化的“天罗地网”,使这座黄河源头海拔最高的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承担起更丰富的职能。

  在黄河源头的措哇尕泽山顶遇见祁绪龙时,他正和同事徐天文等人在拍摄视频素材,准备在世界气象日开展“气象进校园”活动中使用。海拔4610米的山顶上,他们顶着大风,脸上笑容迎风绽放。

  负责摄像的徐天文,是这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担任着地面组组长的重要职责。25岁的他,性格沉静、内敛,工作极其认真,爱钻研,安排的工作总会在第一时间完成。

  祁绪龙是个阳光、时尚的“90后”,已经在气象领域摸爬滚打了9年,先后在果洛州的班玛县、玛沁县和玛多县工作。从“高海拔”到“更高海拔”,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他脸上的笑容从未改变。

  2020年12月,祁绪龙从玛沁调到玛多工作。玛多县天气多变,易发生雪灾、冻害、大风等自然灾害。一旦观测到极端天气出现的预兆,就要第一时间上报数据,发布灾情预警,确保通知到户,减少牧民群众的损失。

  祁绪龙带领小伙伴们,一改传统科普方式,一方面准备许多配有汉藏双语对照的图画和标识;同时,他们还积极学习藏语,想给牧民群众讲更多气象知识。

  “人们常说,玛多县是一个艰苦的地方,敢来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好样的。这些年轻人用青春守护河源,只为把气象科普带去千家万户。”玛多县气象局局长陈海宁说。

  与烈日相守,与大风同行。青春作伴,守护河源。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