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千孤儿”,如今再续佳话
来源:人民网 白建平 刘艺琳 寇雅楠 发布日期:2021-12-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初冬时节,记者有幸见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两名孤儿,耳闻目睹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蒙古初冬,暖阳微燥。牧民杨宝宝的100多只羊正在院子前的空地上晒太阳。雪白的羊群映得小院砖明瓦亮。杨宝宝说话时,嘴角总是上扬的,黝黑的皮肤上笑出深深的褶子。

  杨宝宝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一位普通牧民。然而,在60多年前他也曾是上海市“育婴堂”的一名孤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上海孤儿院里成百上千的孩子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死亡的威胁。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乌兰夫同志决定:让草原人民把这些孩子养大!

  三千孤儿离开上海,来到草原母亲的怀抱。

杨宝宝家院子前的羊群。人民网 寇雅楠摄

  “别人都说没有我妈,我早就死了。”杨宝宝幼时患有肺结核,在5岁之前甚至都无法站立,体弱多病的上海孤儿得到了草原母亲加倍的爱。

  “小时候,一毛钱一个的白饼子,我每天吃一个。”杨宝宝说:“我妈为给我治病,多方打听治疗法子。每天晚上她都会用温暖的手给我按摩。”

  住在几里地之外的兰七十六常常来找杨宝宝,两人命运相同,从上海到草原一路为伴,交情很深。兰七十六穿了一身宝蓝色蒙古袍,脸庞黑瘦,精神矍铄,看上去就是一个地道的牧民。

  “因为我养父母的支持,我才能读完高中。甚至有考大学的机会。”兰七十六说:“我被收养的时候,正好是我母亲的大爹(姥爷的哥哥)76岁的生日。”蒙古族的传承在兰七十六的身上得以延续。

兰七十六(左)和杨宝宝(右)。人民网 寇雅楠摄

  在退休前,兰七十六是达拉特旗展旦召嘎查银肯塔拉的联合党支部书记。展旦召嘎查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1250人,其中蒙古族576人,是全苏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嘎查。

  20世纪末,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普遍还比较落后。牧民们发现兰七十六为人友善且十分有想法,便一致推选他为嘎查主任。兰七十六上任后,首先抓住了展旦召嘎查变富的最大“拦路虎”——交通问题。嘎查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只有路畅通了,经济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才能慢慢的富起来。经过3年的努力,兰七十六带领大家修路19.3公里,打了3眼深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1万米,使嘎查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有线电视接收站,户户都安上了电话。

  2008年,依托当地的寺庙、响沙、草原和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兰七十六又策划起了发展旅游事业。他们引入民营企业,耗资1亿,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打造展旦召嘎查的敖包和银肯敖包,农家乐、牧户乐旅游很快火了起来。兰七十六告诉记者:“银肯敖包现在还是世界最大的敖包,作为银肯塔拉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银肯敖包不仅传承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1年,兰七十六兼任展旦召嘎查银肯塔拉联合党支部书记。通过他的努力,更多民营企业入驻展旦召嘎查,合力开发了更多精品旅游项目。逐步建成了响沙湾——库布其——银肯塔拉的旅游线路。农牧民的生活也依靠旅游事业蒸蒸日上,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如今,兰七十六退休已经三年了。谈到为嘎查做的旅游事业,兰七十六表示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来得及为嘎查把电商产业发展起来”,兰七十六将这份“电商遗憾”重复说了很多遍。

兰七十六家三代18口人合影。人民网 寇雅楠摄

  在兰七十六家中,一张三代18口人的合影很显眼。一家人大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作、学习、生活。

  兰七十六说:“我听不懂上海话。”但他和杨宝宝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内蒙古西部方言,“感谢我的妻子,感谢我的养父母,感谢中国共产党。”语言淳朴,情感真挚。如今,当年的“三千孤儿”都已年过六旬,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扎根在草原,为当地发展书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故事,兰七十六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编辑:王春雨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