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唱新歌》:阿佤山人心中的歌
□ 见习记者 文静
杨正仁在云南省梁河县佤族新米节庆典上演唱。 布饶依露摄
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当总书记离开时,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他走出村口,歌声笑声在村寨久久回荡。
《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一首来自佤族人民生活的歌曲,问世半个世纪,依然充满活力,传唱不衰。歌曲的作者——军旅词曲作家杨正仁曾说:“这首热烈、真情的歌曲,是为感恩而作,为一个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民族而创作。”
时间追溯到1961年8月,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的杨正仁入伍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佤族聚居的西盟县边防部队团部,成为了一名通讯兵。杨正仁所在的团与当地佤族同胞亲如一家,插秧收割、婚丧嫁娶,大事小情,老乡总会去找军队帮忙,军民之间鱼水情深。那时,杨正仁和战友白天架设电话线,晚上就住在佤族老乡家。这让他有机会接触西盟佤山的大部分寨子,佤族独具特色的歌舞吸引了他。
佤族民歌形式多样、调式丰富,受过专业音乐学习的杨正仁每当听到佤族老乡唱起歌,便会记录下来。初到部队,他几乎跑遍了佤山大大小小的村寨,一有机会,就与能歌善舞的佤族兄弟交流。他不仅收集了丰富的佤族音乐,还更深地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历史,从刻木记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读书识字,学习科学种田。杨正仁亲身感受到佤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眼看到他们与人民解放军的友好往来,亲耳听到他们的歌声:太阳照到背阴坡,毛主席的话语甜到心窝窝……佤族人民深深地感动着杨正仁,他下决心要为他们写一首歌,一首阿佤人喜欢的歌,能体现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歌唱佤族人民新生活的歌。
一次,杨正仁无意间在墙上看到一张报纸残留的文字,像是一首小诗,只是不见头尾,仅留下了中段:“……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解放帮阿佤搞生产,又帮阿佤闹翻身。一根藤蔓开两朵花,一根藤蔓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阿佤解放是一家……”杨正仁觉得,这几句诗写出了佤族同胞的心声,他兴奋极了,马上铺展稿纸,欢乐明快的旋律几分钟后便呈现在笔下。
一首名为《阿佤解放是一家》的歌曲就这样诞生了!这首歌深情地赞美了驻守边疆的解放军,透出阿佤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这也是杨正仁写下的第一首佤族特色的歌曲。
1964年,杨正仁偶然听到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佤族民歌《白鹇鸟》,当即决定以此为蓝本,写一首表现阿佤人热爱新生活、感恩共产党的歌曲。一个月里,他白天工作,晚间写歌,在吟唱中反复修改歌词和曲谱,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歌的创作上,杨正仁借鉴了佤族的《白鹇鸟》《阿三保》等民歌低沉、绵长、平缓的叙事歌音乐元素。在佤族音乐原曲的基调上,把音调的高度和宽度提升,应用了汉族打击乐敲锣和鼓点的欢快元素,再加入佤族打击乐象脚鼓的节奏,并通过各音节的调整,让节奏发生变化,把原曲调低沉、凝重的音乐感觉变为欢快热烈的气氛。在每段的结尾,他恰如其分地加上佤族喜闻乐见的娱乐歌衬词“江三木落”作为副歌,使之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并与过门连贯,这样更具有了佤族音乐的特色,更真实贴切地表达出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很快,这首歌就成了佤山村寨最受欢迎的歌,村民们称之为“咱阿佤人的歌”。1965年3月,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庆典晚会上,大家围着篝火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载歌载舞,一直跳到破晓时分还意犹未尽。
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集《战地新歌》收录了这首歌。1991年,收录这首歌曲的《红太阳》专辑(磁带)发行时,发行量达500多万盒。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演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电波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阿佤山,阿佤人民爱唱新歌。2002年,西盟县将《阿佤人民唱新歌》确定为西盟县歌。可以说,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佤族人民的情怀,也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
文艺是时代的回响。今年3月,脱贫攻坚题材的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明首演,讲述了扶贫干部前赴后继、扎根边疆,帮助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唱响了佤族人民“千年跨越”的生动故事。一个“再”字,意蕴深厚。一脉相承的不仅仅是名字,更展现了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