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纪念建党100周年学科发展成就与展望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张登浩 发布日期:2021-04-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4月24日,由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平台联合主办,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心理数据中心协办的“纪念建党100周年学科发展成就与展望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国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内心理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语言学界近70名专家参加研讨会。研讨会分为开幕式、主报告、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和闭幕式五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顾涛副校长、理学院党委书记臧虹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张积家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先后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心理数据中心,出版发表了以《民族心理学》为代表的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学术成果,逐渐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以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心理学理论及实践为特色的民族心理学发展方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大学也正在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此次专题研讨会是心理学系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积极主动作为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认真研讨、集思广益,总结和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心理学发展成就,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民族心理学的来路,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理论和方法的整合,取得更多研究成果,走好民族心理学的当下路,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李红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心理学会创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重要理念,为民族心理研究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民族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目标,民心相通是基础,加强民族心理研究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团结需要进一步发展巩固。进一步改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关键,民族心理学研究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进全体国民的“五个认同”,民族心理学在这个领域大有用武之地。未来我国的民族心理学必将更加团结奋进、人才辈出,研究成果也将更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前国际心联副主席、前国务院参事张厚粲表示,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100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加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发展起来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发展起来。此次研讨会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回顾过去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人了解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进而从事民族心理学工作。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为民族心理学科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族心理学科未来发展一是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能力;二是要聚焦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是要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科研队伍;四是要聚焦社会稳定和安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国华在致辞中表示,民族心理学研究是在做“心”的文章,要研究如何让各族人民打开心门,将心比心,树牢“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增强对我们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上下同心”“天下归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民族心理学要努力解答身份认同问题、剖析民族性格问题、阐释民族特性问题、体现民族精神的问题,特别是要研究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情感连接的问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表示,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期,中国的民族学以及民族心理学在新的时代必将担当新的使命,为中国民族学和民族心理学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表示,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民族心理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需要各领域的合作,同时,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为满足国家的需要,为民族大团结多做贡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学报》主编李纾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指出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希望民族心理学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科学进展》主编隋南表示,中国共产党带领整个民族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不屈不挠走向辉煌,从早期的统一战线、民族团结、 “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这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民族心理学问题。

  在主报告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胡平教授系统梳理了建党100年来民族心理学科在孕育期、萌芽期、成长期和发展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认为进入新时期以来,民族心理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主题从传统的民族认知和民族人格开始过渡到民族心理的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理论问题、交往互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人格特征、双语教育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手段越来越多样,传统的研究都是采用比较简单的问卷或者比较简单的认知测量方式进行民族之间的比较,现在越来越多开始进行田野调查、案例分析、问卷、认知神经科学甚至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手段也日趋的现代化;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社会的需求,越来越接近当代社会需求,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未来民族心理学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研究。

  在特邀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围绕建党100年以来民族心理学历史成就和未来发展,深入研讨,积极献言献策。

  江苏师范大学前副校长杨亦鸣介绍了在“推普脱贫”方面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调查,提出要聚焦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语言沟通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为了表达中国心理学人热爱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也是为了表达中国心理学人忠诚心理学事业,并把这种事业看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白学军介绍了利用眼动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阅读的研究。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认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中国具有非常有特色的价值体系,特别在精神升华方面的价值体系,值得民族心理学去探索。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从民族文化心理场的本质与结构出发,介绍了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场的要素与路径以及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心理场的机理和表征。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吴艳红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应该有更强的文化、历史和政策的解读,要加强和民族地区心理学者的合作。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苏彦捷从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角度讨论了共同内群体认同问题,认为可以在青少年时代弱化原有的窄的群体的概念,包摄更广大的群体概念,在成年阶段,可以从双认同的角度出发促进共同内群体认同。

  西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万明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心理学的使命”为题,认为未来民族心理学应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科力量。

  人民教育出版社赵晓非编审介绍了基础教育教材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做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会长、《民族研究》主编王延中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述的演进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把钥匙,就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两个层面都不能忽略,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学术研究的方向上,应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认为,心理学和民族学、人类学百年来是相互辉映的,文化是连接两个学科的纽带,心理学和人类学、民族学之间的连接纽带是文化,所以要研究文化。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类心理的生理特征,更要研究引起人类心理变化的社会文化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从心理人类学的角度介绍了文化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积家以“族群边缘研究:共同体研究的新视角”为题介绍了开展族群边缘研究意义以及族群边缘研究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丽锦以动态测验理论为例,认为在关注民族差异的同时,应该更强调共性的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尹可丽介绍了在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在专题讨论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陈立鹏、喀什大学余鹏、宁波大学于海涛、呼伦贝尔学院关宇霞、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新疆师范大学买合甫来提、《民族教育研究》谭忠秀、西南民族大学王晓刚、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等专家分享了各单位民族心理学科的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并就学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闭幕式环节,张积家表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要做到五个坚定不移:第一,坚定不移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坚定不移地研究好如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第三,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坚定不移地走学科融合、兼容并蓄的发展路线;第五,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五个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民族心理学科组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陈立鹏教授表示,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交汇点上,希望心理学与民族学专家学者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希望各兄弟院校联合起来,建立民族心理研究学术共同体,共同推进民族心理学在新的100年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民族心理学应有的更大贡献。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