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牧羊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水草丰茂、牛羊肥美更吸引人的呢?如果哪个地方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它足以成为牧羊人眼中的世外桃源。不过,对以牧业为生的喀让古塔格村来说,单有这两点还远远不够。
新疆和田县喀让古塔格村藏在昆仑山深处,有近40万亩大草场,靠近玉龙喀什河河源,自冰川融化的雪水就沿着村边的河谷向北流淌。村里1000多个村民,养了约1.5万只羊和1500多头牛。
这是夏季拍摄的喀让古塔格村一处草场。(资料图片)
就是这样一处“牧业天堂”,2年前还是和田县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不久前,在距离喀让古塔格村40公里的和田县喀什塔什乡政府驻地,乡党委书记彭刚毅为记者摊开一张地图,用两指比画着从乡政府到喀让古塔格村的距离,“看着短短一小截,走一趟太难了!”
2017年之前,喀让古塔格村通向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条土路。这条勉强称之为路的小径,又细又长,环绕在山腰之间。有的路段,土路难以为继,勇敢的村民就用石块、木板砌出一小段木栈道。
“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走那条路!”71岁的村民萨塔尔·麦麦提敏说,通常是家里快断粮了,才喊上另一个男人搭伴,骑上两头驴,赶着两头驴,冒险去乡里驮粮,一个单程至少十几个小时。
春季,正在昆仑山上放羊的牧民。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喀让古塔格村村民下山的老路。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这条村民眼中的畏途,也使喀让古塔格村成了昆仑绝域。
村民回忆起那时的日子,总有诉不完的苦:“离外面太远了,牛羊再好,也换不了几个钱啊!”“海拔三四千米,除了麦子和青稞,还能种个啥呢?”“谁要是得个急病,只能在家躺着等死……”
当过村干部的喀迪尔·伊斯拉木感慨道,村里也曾鼓足勇气改造这山路,“大家一听要修路,可任凭人们再卖力气,也不过是把土路拓得更宽一些、栈道修得更结实一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喀让古塔格村迎来了新机遇。
2017年,国家投资5500万元修建从乡政府通往喀让古塔格村的农村公路。由于道路施工所需材料全部从200公里外的和田市拉运,施工区域又不时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这条40公里长的“毛细血管”足足用时7个月才打通。
路一通,喀让古塔格村通电、改水、通网……各项建设快速展开。彭刚毅说:“短短几年,这里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时代。”
这是喀让古塔格村街道上骑毛驴、骑摩托的村民。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喀让古塔格村村民乘坐线路车可以到乡镇或者和田市区。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如今,萨塔尔已把羊群和牧鞭传给小儿子,过起退休生活,每天喂鸡、种菜,想热闹热闹,就坐上线路车,2小时能到乡里,4小时直达和田。
去年,闲不住的喀迪尔应聘为村里的护路员,守护着喀让古塔格村通向外界的新路。
这条新路,使喀让古塔格村真正成为牧羊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村民谈论起今天的生活,洋溢着喜悦和骄傲:“咱村的羊‘喝矿泉水,吃中草药’,价格当然高!” “村里的私家车都35辆了,还有上百人正在考驾照!”“疫情前,村里的小夜市有麻辣烫、烧烤、凉皮,一个摊一晚能赚好几百!”
这是喀让古塔格村村民萨塔尔·麦麦提敏和他的女儿。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这是喀让古塔格村一家售卖水果、粽子等小吃的店铺。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截至2019年,喀让古塔格村的贫困人口783人全部实现脱贫。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