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城里,住上新房子,还有了新工作!”今年53岁的邹华成,一家四口,原住习水县坭坝乡八字桥一组。自2018年3月搬到习水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岷山社区后,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因妻子患青光眼,属二级残疾,自己身体也不好,社区给他俩安排了社区治安巡逻和楼道保洁工作,每月两人有800元收入。
目前,岷山社区共安置搬迁户4626人,已经解决1608人就业,户均就业1.64人。
习水岷山安置点是贵州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中,贵州共有122个典型案例入选,各类案例均占全国通报数的10%。
“十三五”期间,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六个坚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创新抓好“五个体系”写好“后半篇文章”,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截至2019年底,贵州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省累计实施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39万人,建成安置点946个。
围绕“六个坚持” 强力推进闯出新路
安龙县搬迁安置点蘑菇小镇的钟小勤在家门口食用菌基地上班,幸福爆棚;安顺市西秀区彩虹社区王景玉在崭新的校园上学,开心快乐;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搬迁群众李华中饭后在家门口下广场散步,怡然自得。
搬迁群众的幸福感,源自贵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不懈努力。
188万,搬迁人口如此之多,怎样解决钱从哪里来、搬到哪里去、搬后怎么办等问题,贵州以“六个坚持”贯穿始终,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我省成立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贷统还”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省级政府全额提供“子弹”,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抓搬迁。
坚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实施了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同步搬迁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
坚持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界定迁出地区域条件和搬迁家庭个体条件,摸清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
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以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县城为主进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从2017年起,贵州所有项目全部由县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采取统规统建,保障工程进度。
面对多数搬迁户的顾虑,贵州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精准落实“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精准扶持困难就业人群增收。同时建立了劳动力全员培训、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和产业配套三个机制,解决城镇化安置区就业的难点问题。
创新“五个体系” 写好“后半篇文章”
地处红水河畔的罗甸县,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了“五心社区”长效管理机制,着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省级综合评估验收县的榕江县,坚持以户为基础,探索创新后续扶持“户户享”等“五个到户”工作机制,建设移民社区服务中心4所,配套内建设小学、幼儿园等,易地扶贫搬迁核心指标率先在全省实现“10个100%”。
贞丰县生态移民局则在者相镇茶林社区探索实践“五心”管理服务模式,即建立“幸福乐园”,留住老人心;组建“文艺队伍”,留住青年心;生产“民族土布”,留住妇女心;培育“传统文化”,留住孩子心;经营“美食文化”,留住游客心。
如果说188万人“搬得出”,是贵州“滴水穿石”的勇气和决心,那么让这188万人“稳得住,能致富”,更考验“绣花功夫”的精细和智慧。
2019年2月,贵州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后续扶持制度性安排,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乌蒙大地。11月16日,纳雍县珙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户杨春学正在泡脚,“这里的医生经常上门给我们讲解养生知识,每天还可以过来免费接受中药泡脚,以前是不敢想的。”
“安置点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贵州所有安置点在项目建设时就同步谋划了社区卫生室。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教育和医疗配套设施均实现全覆盖,“五个体系”建设推进成效明显。
据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搬迁群众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为99.03%;住房满意度为98.28%;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为97.95%。
大格局大布局 推动城乡结构优化
独山县鄢家山安置点搬迁群众邹元江和韦小静,是一对“90后”小夫妻。搬迁到新家后,各种资源要素更加富集,各类公共服务更加齐备,这使邹元江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国家的好政策不仅圆了安居梦,也坚定了我们的创业梦。”
如今,依托社区电商服务站夫妻俩向外推销独山农特产品,为自己带来颇丰收入同时,还带动安置区更多搬迁群众参与发展。
今年6月,经过近3年的奋战,在中央、省、州、县、乡五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晴隆县三宝彝族乡1315户6231人搬出了大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们还多了一个美丽的称呼——“新市民”。
如今,乡亲们在美丽的阿妹戚托小镇安心生活。当地还围绕迁出地做文章,通过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迁出地因地制宜发展养鸡、养牛、种植天麻等产业。目前全乡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6个,累计分红377.14万元。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贵州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举措,从省级政策层面作出了长远性制度性安排。衔接好搬迁群众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仅2017年,省级层面先后出台17个政策性文件,从系统工程视角建立和完善城镇化集中安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新市民”进城,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为贵州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至2019年末,贵州城镇化率已接近50%。易地扶贫搬迁从布局上推动了城乡结构优化,实现了城镇化速度和质量双提升。
(编辑:彭凤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