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坵村畲族传统婚嫁演出。 景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景宁县城向西南出发,层峦叠嶂迎面而来,绿意渐浓。驱车盘旋在安静的山间公路上,不过七八公里的路程,金坵村便到了。
四周一下子热闹起来,沿清潭飞瀑蜿蜒的游步道上行人如织,喜庆的畲族婚嫁演出引来阵阵喝彩。远处,新落成的彩虹滑道沿封金山而下,落在一大片玫瑰花海中,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
在村口的游客接待中心,记者见到村党总支书记兰文忠时,他脸上的笑藏不住。
金坵村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全村1200余人,畲族超过四成,是一个典型的畲族村。据史料记载,南宋淳祐年间,畲族蓝氏从福建迁往浙江,最早在此地落脚,距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
传说,畲族先民在山间开垦时,曾掘得黄金数斤,金坵的“封金山”由此得名。
然而,金坵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能挖到“黄金”。
上世纪80年代,金坵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村民们挥起锄头,在狭窄的山间田地上种稻谷谋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路不通,日子苦,温饱都成问题。年长的金坵人都记得,1985年,畲族老书记雷正余上任后,背着锄头铁锨,移石头,填水坑,带头修了村里第一条机耕路。当年,第一次看见一车车粮食运往山外,村民们兴奋地放起了鞭炮。
如今,一群群山外的游客纷至沓来,金坵村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旅游村”。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畲族乡亲们总会提到两任汉族村党支部书记。
“快来尝尝我们的惠明茶!”刚到潘欣根家中,热情的主人就端来一杯热茶。色泽翠绿,汤色明澄,清香扑面而来。金坵人的致富密码,就藏在这小小的惠明茶叶里。
2002年前后,主产区与金坵仅一山之隔的惠明茶渐渐有了名气。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立平和村委会主任潘欣根开始琢磨:金坵村适合种茶吗?他们请来农业专家到村里考察,得出的结论令人欣喜:从空气、水质和土壤各个方面分析,金坵村都适合。
然而,当陈立平第一次在村民大会上提议种茶时,台下瞬间炸开了锅:“祖祖辈辈种地,从来没种过茶。”“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一年收成就都没了!”
开会没吵出个结果。会后,陈立平和潘欣根带头种起了茶。寒来暑往,看到试验田的茶树吐出绿芽,产值翻了一倍不止,村民们动了心,纷纷加入种茶队伍。
如今,金坵村的惠明茶茶叶基地已经发展到3400余亩,平均每人拥有3亩茶园。仅茶产业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
在带领乡亲致富的路上,潘欣根不止一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潘欣根家是一座有着畲寨风情的二层木质民居,这里曾是金坵村最火爆的一家农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接待几万人,旺季时座位经常爆满。”他说。
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全省铺开,各地积极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虑到金坵村景色优美,地处景宁环敕木山畲族核心聚居区的西大门,陈立平和潘欣根转换思路,决心打好手中的“畲”牌,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民族特色文化。外来游客肯定爱看哩!”在两位汉族村干部看来,“畲”字招牌就是金坵人的财富。
说干就干。村民们把畲族传统婚嫁习俗排成了一出戏,以此为亮点吸引游客。潘欣根和几位村民瞅准机会,把家里的屋子打扫出来,开起农家乐,办起民宿,成为村里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
2011年,潘欣根成为村支部书记。金坵村开发了封金山水利风景区,大力推进“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徐徐铺展。随着金坵村成功创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越来越多的村民踏准乡村旅游的鼓点,把日子越过越美。
“在畲族群众开的农家乐和民宿里,房间装饰、菜品等都体现了民族特色,成为金坵村的一道风景线。”潘欣根说,“畲汉群众团结得很!我家客人满了,就介绍给你家。同类菜品和房间的价格也基本保持统一。”
在保护畲族文化这件大事上,村民们同样心齐得很!2015年春节前夕,在潘欣根和时任村委会主任、畲族干部兰文忠的策划下,金坵村第一届“村晚”拉开大幕。畲汉干部和群众换上民族服饰,围着篝火唱山歌、跳畲舞,欢欢喜喜迎新年。此后,“村晚”成了金坵村的固定节目,一直延续至今。
“历届‘村晚’都融入了畲歌、畲舞、畲药、彩带编织、服饰、畲族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连接畲汉群众的纽带。”兰文忠说。
2019年,兰文忠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金坵村的乡村旅游练起“内功”,更加注重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景区环境和服务质量,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这一年,金坵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约18万元,村民增收约100万元。
“金坵村村支部书记都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时和前一任书记搭档。”兰文忠说,“从1985年起,金坵四任村支部书记中有两任畲族、两任汉族。畲汉村干部搭档,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畲族谚语说:“畲汉一家亲,黄土变黄金。”如今,美丽的封金山旁,金坵村四任村支书共同栽下的一片“小康林”正茁壮成长。它静静见证着,封金山的美丽传说,正在金坵成了现实。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