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相册:一个都不能少——新疆脱贫攻坚的65个纪实故事”摄影展日前在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与观众见面。此次摄影展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一个个生动的纪实影像故事,展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足迹,生动讲述天山南北在脱贫攻坚战中团结奋斗、攻坚克难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2500万新疆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顽强拼搏,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新疆的脱贫之路,弦歌不辍、步履铿锵: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建档立卡、因户施策、结对帮扶、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土地清理再分配、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贫困的堡垒被一个个攻破。
新疆的脱贫决心,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盯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扎实推动“三个加大力度”,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丢掉贫困帽子,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本刊撷取其中部分图片故事,与读者共同分享凝固在镜头里的精彩瞬间。
培训上岗
2017年的一天,一名南疆的女青年正与她的同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讲台上的老师说,普通话发音重在发好发准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的发声虽然有点不好分辨,但她知道,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参加培训后,她与同乡乘坐一列由和田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成为乌市就业队伍中的一员。近年来,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到城市就业,已经成就了太多南疆四地州青年的华彩人生。 李瑞摄
两个“丝绸之乡”的深度交融
2016年4月,江苏省苏州吴江市宋锦研发基地陈列馆迎来了一群参加“艾德莱斯走出新疆”专业培训的南疆学员。先进的设计理念让这些来自南疆四地州部分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和设计师深受启发。年轻的阿依古丽·吐尔逊在这里第一次听到丝绸“高级定制”的理念。
在苏州大学的现代化实验室中,古老的桑蚕丝与电子科技发生紧密联系。学员们大开眼界,感受到新疆艾德莱斯与苏绣宋锦发生深度交融,能助力脱贫攻坚。 李瑞摄
希望小学的新希望
2019年12月,塔城地区托里县庙尔沟镇希望学校的宿舍里,两名小学生童颜纯真。1992年10月,这所学校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新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塔城地区及托里县共同出资17万元改扩建,成为新疆第一所希望小学。如今,学校已发展成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九年义务制寄宿制学校。
当上课铃声响起,叶尔波拉提走进教室上课。他曾是新疆希望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2000年从塔城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这所为他插上梦想翅膀的学校任教。牧区教学条件艰苦、老师少,他知道自己有责任把希望的火炬传递下去。 韩亮摄
和田夜市的烟火气
2018年7月,来自安徽的游客张兰英在和田夜市上学跳新疆舞。和田不仅有美玉,也是一座美食之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风、沙石与火焰的温度,加上红柳枝燃起的火苗,使得美味烤肉、抓饭、无敌烤鱼、米肠子、面肺子有“撩人”的香气。汇聚地道特色美食的和田夜市在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同时,也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就业铺就了道路,很多贫困户靠经营特色美食实现了脱贫。 周鹏摄
裁剪美好的未来
2020年7月,喀什地区疏勒县英阿瓦提乡滚独鲁库木村乡村扶贫车间的柔鲜古丽·加马力在裁剪衣服。她以前在疏勒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裁缝,后又跟随本地师傅学习,从事裁剪工作已有5年。她一天能裁剪1500件至2000件衣服,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
滚独鲁库木村乡村扶贫车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总投资200万元,年均纯收入超过20万元的车间,员工从最初的20多人扩大到87人,大部分都是本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 沈桥摄
桑皮纸绘就幸福图
盛夏时节,桑皮纸制作技艺第十代传承人托乎提·巴克的家人正在院里晾晒桑皮纸浆。桑皮纸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以桑树皮为原料,经过浸泡、剥皮、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等9道工序制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托乎提·巴克的家里,俨然进入了一个桑皮纸工厂。托乎提老人的后人们正在用祖辈传承的古法造纸技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同的制作工序。
和田地区墨玉县素有“桑皮纸之乡”的美誉,县政府鼓励和支持托乎提·巴克一家把祖传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作为文化旅游项目,让托乎提·巴克一家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杨利摄
天山南北馕飘香
2020年7月,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的馕文化产业园,透明的馕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熟练操作。
馕文化产业园的建成使用,使馕从单一的美食变成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一张亮丽的旅游美食名片。 沈桥摄
塔吉克牧民搬迁新居
2017年9月,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乡,一泓清澈的池水倒映出大山、蓝天和新建安居富民房红色的屋顶。塔吉克牧民陆续入住这些新建的房屋,“两不愁三保障”在此落地,为牧民们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李瑞摄
草原风情园,致富牧家乐
盛夏6月是草原人家最好的时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艾勒斯特村天蓝草绿,牛羊肥美。随着脱贫攻坚惠及千百万农牧民,艾勒斯特村牧民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风生水起,流传草原的古老传说伴随着马头琴声和萨吾尔登的节拍,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为解决贫困户离城镇、离人群远和就地就业的难题,和硕县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牧区旅游、畜牧养殖业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各村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目标,引导牧民发展牧家乐产业,有效实现了全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沈桥摄
搬出大山奔小康
古丽巴哈尔家是哈密市伊州区柳树沟乡快乐克村2012年首批30户集中搬迁户之一。她有点记不清搬家那天自己家在哪辆车上,只记得自己抱着相框——因为它留存着老房子的记忆。迁到一棵树村安置点后,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政府统一划拨人均3.5亩的耕地,修建养殖场,还根据搬迁农牧民的实际情况提供培训和服务。古丽巴哈尔的丈夫搞起了养殖,一家人的生活和收入稳定下来。夫妇俩把屋子收拾得跟城里人家一样,小院子铺了红砖,种上花草、小树和蔬菜,生活环境也温馨起来,当年的担心烟消云散。 蔡增乐摄
一样金婚,别样情
2018年10月1日,喀什地区泽普县金胡杨景区长寿村的塔吉克族老人图如普·本热普在浪漫的《婚礼进行曲》中,和妻子图拉尼萨· 牙库普走过红地毯。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为10对老人举办的“一生一世结同心·金婚促就别样情”庆典活动。这些已是杖朝之年的夫妻,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丁磊摄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