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战法:创造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
来源:新华网 赵勇军 发布日期:2020-1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纳雍县利园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尚宇杰 摄

  亘古未有,伟大跨越。

  11月23日,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一天,在贵州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66个是贫困县,到2015年底,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93万人,且九成以上的贫困人口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贵州战法,创造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苦干实干加油干,持续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推动贵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到2019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人,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贵州战法,招招制胜。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体系”、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五个三”“六个转变”、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9+3”县(区)挂牌督战以及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短板等经验做法,为全国脱贫攻坚乃至全球减贫提供了有益借鉴,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交通基础设施破瓶颈——山间通畅奔富路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横亘绵延的高山深谷,曾经束缚了多少贵州高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贵州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用两年多时间建成7.87万公里“组组通”硬化路,惠及1200万农村群众,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2018年1月修建通组路后,开始种植韭黄,如今不仅种得好,还敲开了广东、浙江等地市场大门,当地老百姓把通组路称作“韭黄产业大道”。

  山间路畅,村组通达。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完成“组组通”7.87万公里路面建设任务,3.99万个30户以上村民组通畅率从2017年6月的68.9%提高至100%,惠及1200万农村群众,真正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组组通”硬化路,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应运而生,为对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组组通”建设带动贫困群众约25万人次,带动增收27.1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个。

  地处乌蒙深处的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吕家河村,2018年新建10公里的通组公路,让村民夏勇种植的烤烟再也不愁卖;“电商进村、山货进城”,息烽县通组公路让沿线乡村的蔬菜、水果、辣子鸡等农特产品出山更快,206家电商企业实现“线上订单,线下送货”。

  如果说“组组通”是打通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那么,贵州四通八达的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则是连接这些“毛细血管”的大动脉。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念好“通字诀”。201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成贵高铁通车,高铁运营里程达1432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贵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然形成。

  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毛细血管”通了,“大动脉”活了,贵州更“贵”了。

  毕节七星关区大白萝卜远销迪拜,江口县“梵净抹茶”走向世界……黔货有如“猛虎下山”。今年上半年,“黔货出山”销售农产品205.7亿元。

  曾经连峰际天的贵州,如今山间路畅,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大搬迁”创奇迹——绝地逢生幸福来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这深山旮旯,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啊!”土生土长的望谟县老麻山乡人尤崇军说,老家在一个深深的山窝窝里,出门就是山坡坡,干活儿得往山腰爬,一年到头收不了几颗粮食。

  整乡搬迁!让老麻山乡人“绝地逢生”,而今成为在工厂上班、有城镇医保,小孩可就近上学的城镇“新市民”。

  贵州贫,很大程度上贫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贵州的一些贫困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有专家断言很多区域“不适宜人类居住”。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吹响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同年12月2日,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

  “十三五”贵州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18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贵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成功探索“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贵州模式,在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188万群众搬出贫困大山、迎来崭新人生,贵州城乡格局、生产力布局发生深刻变化。

  “六个坚持”,即坚持建设资金省级统贷统还、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和以产定搬以岗定搬。

  2019年2月,贵州又作出了长远性制度性安排,即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安置点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11月16日,纳雍县珙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户杨春学正在泡脚,“这里的医生经常上门给我们讲解养生知识,每天还可以过来免费接受中药泡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4年多来,贵州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全省建成安置点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搬迁入住188万人,其中城镇化安置179万人,成为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

  

丹寨县金泉街道名扬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在搬运已烘干的猴头菇。金泉街道通过“合作社+基地+搬迁群众”的方式,积极引进猴头菇、香菇、大球盖菇等种植项目,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路子。新华社发

  “产业革命”变方式 ——思路一新地生“金”

  打开产业体系的版图,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故事格外精彩: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黔北麻羊、关岭黄牛不断展现乡村“六畜兴旺”的画卷……

  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农产品加工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实现革命性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贵州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销持续强劲增长,坝区亩均产值增长3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

  “我种刺梨有4年,头年卖了3000元,第二年卖得6000元,今年争取挣到5万元。”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退休村支书邓吉栋说,他是村里刺梨种植带头人,已种有10亩刺梨。

  曾经的野钟村,种的是包谷、烤烟。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野钟乡种植刺梨5.5万亩,种植农户3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2019年,野钟乡产出刺梨鲜果373吨。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12位省领导继续领衔高位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制定各产业年度方案,部署推进督导,进一步加快全省农村产业发展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等“六个转变”,全面落实“五个三”,推进更大规模黔货出山,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形势保持较好。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30.2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显现,农业经济作物实现较快增长,中药材产值同比增长52.1%,食用菌产值增长39%,产业产值增长29.2%。

  “3+1”保障补短板 ——民生福祉大提升

  平整的塑胶跑道操场、干净整洁的校舍、崭新明亮的教室……这里是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格凸河小学,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建挂牌督战教育项目之一。“学校无条件接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随迁子女,现在已有100多名孩子入学。”校长樊蓓说。

  贵州贫,贫在教育、医疗、住房和农村饮水安全短板突出。

  民生为本,发展为要。贵州始终坚持脱贫标准,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基础上,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逐户制作“3+1”保障“明白栏”,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贵州持续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扎实推动教育惠民举措。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医疗——从“看病难”到“真方便”。各地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完成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实现“三重医疗保障”。2017年,将远程医疗服务延伸到全省1543个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实现“乡乡通”。

  住房——从“茅草房”到“新楼房”。贵州积极探索实践,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标准。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老旧住房透风漏雨和人畜混居整治任务。

  饮水安全——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基本解决288.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如今,贵州山乡变了模样,大地焕发生机。山间通畅致富路宽,挪出穷窝搬进幸福,产业革命硕果满枝,“3+1”保障兜牢民生网底,“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贵州将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群众接续奋斗,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