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掉队—— 贵州实施“双培”行动观察
来源: 李寅 发布日期:2020-1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王小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李寅 摄


  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剩余9个未摘帽的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这个昔日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66个贫困县全部出列。

  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抓好贵州脱贫攻坚工程,事关全国发展大局。

  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时,贵州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引起民族工作部门的关注:在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20万人完全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这使他们在获取有效信息、学习先进技术、外出务工经商、融入社区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难。脱贫难度大、稳定脱贫能力差,这部分人成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这是贵州省各级干部对贫困发出的战书!贵州人憋着一口气,要撕掉绝对贫困的历史标签,要让贵州的“贵”更加名副其实。

  贵州,向“难中之难”发起了总攻!

  1、缺什么就要补什么

  时间回到2017年,贵州决战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期。这一年,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问题,贵州省民宗委主任石松江来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考察调研。

  三都,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100年前,党的一大代表、水族青年邓恩铭走出大山,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00年后,三都的各族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向全面小康迈进。

  水族马尾绣是一项古老的刺绣技艺,被誉为刺绣界的“活化石”。在三都,几乎每个水族妇女都懂得这项技艺。

  石松江来到一名水族妇女的家中,她刺绣技艺精湛,还办了一家上了一定规模的刺绣企业。然而,当石松江开口和她说话,却发现两人无法交流——这位水族妇女不懂国家通用语言。

  由于无法和外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这位水族妇女不能也不敢和外界做生意。即便有人介绍订单,她也担心上当,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

  听不懂、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已成为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石松江意识到,扶贫必须先扶智,扶智必须先通语。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省份,约有800万人以本民族语言为日常交际用语。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6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2018年全省的情况又如何呢?

  为了摸清底数,2018年初,贵州省民宗委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情况作为全省民宗系统大调研专题之一,组建15个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8个市州实地了解情况。

  调研结果很快出来:2018年,贵州全省还有100余万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其中,有20万人完全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而且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民族来看,主要集中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从性别和年龄来看,女性和老年人占比较高。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我们破除这个障碍。”在石松江看来,提升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在打赢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不亚于安排资金和项目。

  调研还发现,实用技能的欠缺,也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在这场火热的脱贫攻坚战中,民宗部门决不能置身事外,必须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大有作为。”在一次全省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会议上,石松江告诉大家,帮助有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民族工作部门能够发挥特殊作用。

  于是,一项旨在针对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简称“双培”)的计划应运而生。贵州计划用3年的时间,在扎实抓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同时,结合各地实际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

  2018年3月,贵州省“双培”行动启动会在贵阳召开,对开展“双培”行动作出部署。

  2018年6月1日,贵州省民宗委出台《关于实施脱贫攻坚“双培”行动计划的意见》,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双培”行动作出明确规划。不久,实施少数民族群众“双培”行动计划,写入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

  2018年10月,贵州省民宗委联合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印发“双培”行动计划实施意见,7个部门整合资源、齐抓共管。

  “双培”行动在贵州61个县市拉开了大幕。

榕江县定威乡少数民族群众在培训班上学写汉字。 刘兴祥 摄

  2、语言学习破障碍

  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龙坪镇七一村位于莽莽群山之中。这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有348户1558位村民。

  大山的阻隔,使这里很多村民基本不与外界交流。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50岁的王小拎便是其中一位。不同的是,王小拎肩上的担子比其他人更重。丈夫2017年去世,儿子因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在外地念书,她的家庭陷入深度贫困。

  2019年,罗甸县民宗局、团县委在七一村开展“双培”行动,王小拎走进课堂,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火龙果种植技术。

  在夜校,王小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口大声说普通话,还学会写下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2020年10月27日,记者来到王小拎家,她已经能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敞开心扉,她的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人变得更加开朗,愿意与人打交道。

  驻村第一书记刘明刚见证了王小拎的变化,“她身上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思想意识、精神面貌、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如今的王小拎,增收渠道多样,种有2亩火龙果,9亩珍珠李,10多棵核桃树去年收成的核桃有2000多斤。村里还给她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一家人稳稳地摆脱了贫困。

  “‘双培’行动提高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志气,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黔南州民宗局局长陈明莉说。

  距离罗甸县300多公里的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摆翁村,也因中老年村民存在国家通用语言沟通障碍,使当地旅游业发展迟缓。

  摆翁村是一个瑶族聚居村寨,保存有完整的瑶族文化,特别是“瑶族药浴”深受游客欢迎。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体验“瑶族药浴”和瑶族文化。

  然而,当一批批游客来到摆翁村,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在旅游接待中,游客和本地村民无法进行有效交流。

  40岁的赵仁仙,曾多次遇到这样的尴尬。她家有7个“瑶族药浴”池子,但只有丈夫才能用普通话与客人交流。如果丈夫不在家,她与游客的交流只能靠手比划。

  “人家问多少钱洗一次我都听不懂,客人就走了。”如今回想起来,赵仁仙依然觉得遗憾。

  守着丰富的资源,却因语言交流不畅只能固守贫困。

  “必须扫除语言沟通障碍!”从江县民宗局局长敖家辉是摆翁村的驻村干部,他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后来,敖家辉力推在摆翁村实施了“双培”行动,全村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人都成为学员。村里的大喇叭还开通了“我用普通话来播音”节目,让学员用普通话向游客介绍瑶族文化。

  赵仁仙也参加了培训,而且进步很快。如今,她可以熟练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7个“瑶族药浴”池子去年给全家带来了7万多元收入。今天,整个摆翁村166户人家,80户具有“瑶族药浴”接待能力,村民们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双培”行动启动以来,贵州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聘请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熟悉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实用技能的人员进行授课。“双培推普”手机APP主动学、双语广播经常学、视频教学引导学……一项一项工作的推进,让少数民族群众运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贵州“双培”行动还以智志双扶、感恩奋进为目标,将感恩教育、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培训,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

从江县岜沙苗寨的妇女在刺绣。 李寅 摄

  3、技能培训增动力

  “手艺能不能赚钱?”

  “不一定。”

  刘英笑着自问自答。40岁的苗族妇女刘英出生于黔东南州施秉县马号镇冰洞村,从小跟外婆、妈妈学刺绣,如今已成为国际职业规划鉴定中心评定的国际工艺美术大师。

  像刘英一样,很多苗族妇女掌握苗族传统刺绣手工艺。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项技艺只在自己身上展示,指尖上的技艺没有转变成指尖上的经济。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数百万农民工赴各地务工。随着大批男青年离开,大多数女性选择留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贵州省民宗委的一项调研显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女性占比较高。

  依托女性的刺绣技艺,黔东南州在开展“双培”行动过程中,注重绣娘的技艺创新,使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刘英被邀请担任培训老师。她知道,绣娘们不缺技艺,缺少的是创新。

  课堂上,刘英给绣娘们讲了自己经历。2000年,她在北京花了2个星期,在刺绣中把现代元素跟传统元素相融合,绣了20多幅挂件。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这些挂件2天就卖完了。

  10多年来,刘英生产的苗绣手工艺品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年产量2万件以上,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她们看到我的成就,睁大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想改变。”刘英说。

  培训中,刘英帮助和指导绣娘创新技法,围绕民族图案与现代旅游产品结合应用、色彩搭配等内容培训,逐步提升绣娘的创新意识。她让绣娘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绣品,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3000多人就业。经培训上岗后的绣娘,月收入都能超过2000元。

  “没想到,大家都会干的手艺活儿还能赚钱。”绣娘潘丽霞高兴地说。

  过去是生活技能,如今成脱贫产业。贵州的少数民族妇女们靠着一根针、一双手,绘就了一幅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

  位于安顺市西南的羊场村,汉族、白族、布依族世代混居,多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各具特色,曾被评为贵州“美丽乡村”推荐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9年5月,当地政府在羊场村开展“乡村旅游民宿产品设计”培训,通过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业有机融合。

  今年,思路活泛起来的羊场村人,开了17家民宿,可容纳200余人住宿,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贵州实施的“双培”行动,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围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和发展产业能力,让培训对象至少掌握一门就业或促进产业发展的实用技能。此外,还结合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缺乏脱贫技能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刺绣、厨艺、种植养殖业等培训。各地还采取各类订单式培训、产业发展式培训,拓宽贫困群众的致富门路。

赵仁仙在采药。 李寅 摄

  4、贵州“双培”行动的启示

  贵州“双培”行动实施3年来,取得可喜的成绩。参加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计74163人,实现就业20296人、创业1617 人;顺利实现脱贫74163人,脱贫率达100%。

  “双培”行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高了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助力少数民族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如期脱贫、稳定脱贫。贵州省民宗委由此探索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贵州经验。贵州实施的“双培”行动,给我们留下以下启示:

  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实践表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强各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各族同胞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更顺畅地沟通与交流,而且有利于提高劳动技能,获得现代知识和信息,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贵州通过“双培”行动,逐步消除了语言障碍,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增进理解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提高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竞争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众、特殊困难地区,在一定的时间内,外界帮一把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脱贫了,也很容易返贫。志和智,实用技能和增收门路,都是内力、内因。当前,我国所有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脱贫之后,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面临诸多挑战,很多地方也在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脱贫只是第一步,要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依靠群众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脱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不能有歇歇脚的念头、松口气的心态。要乘势而上,通过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经营意识再造等方式,提高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竞争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

  民族工作部门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作为。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工作,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打造工作品牌。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贵州省民宗委就在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更能彰显民族工作部门的独特价值?“双培”行动的提出,正是基于贵州省尚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实际,立足于全省脱贫攻坚的大局,才作为民族工作部门的切入点,写进了省委《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面胜利的决定》。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脱贫攻坚不仅是让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民生事业,也是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贵州实施“双培”行动计划,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既是凝聚人心的重大工程,也是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民族工作部门更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作为,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善作为、有作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