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帮万村 先富帮后富—— 精准扶贫,民企在行动
来源: 本报记者 安宁宁 发布日期:2020-11-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通过设立扶贫车间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方式。图为2020年4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巾帼扶贫车间”里,女工们在整理织锦。 黄孝邦摄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是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要求。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特别是2015年10月,中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共同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倾情投入,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20日举行的“万企帮万村”民营企业家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透露,5年来,全国已有近11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规模之大、帮扶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宁夏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我家里祖祖辈辈比较贫困,我们那个地方,吃饭种地要靠天,过去连喝水都存在问题,所以我自己特别能感受到贫困的困扰。”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彦宝,这样介绍他投入帮扶行动的初衷。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党彦宝带领宁夏宝丰集团,以教育扶贫为重点,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事业,10年间共资助大学生22.29万人,捐助22.83亿元。“改变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让他们能从大山里走出来,帮助他们真正脱贫。”党彦宝说。

  早在2010年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就开始做教育扶贫工作,并专门成立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着力解决西海固地区大学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学的问题。2013年,基金会实现对西海固9个县区和5个乡镇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全覆盖、无差别化资助。

  针对资助过程中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接受助学金的问题,党彦宝主动调整资助方案,将原有的助学金改成奖学金。“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很大,助学金是对贫困学生的捐助,但奖学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奖励的是优秀生。”党彦宝表示,奖学金给贫困孩子解决了上学问题,也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给孩子埋下一颗爱的种子,让爱继续传递。

  据介绍,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还开办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引导。目前,资助的学生已达12万人,毕业后有当公务员的,有自己创业的,还有很多成为产业工人。

  在2020年11月12日召开的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交流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5年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参与行动的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68亿元,其中产业投入916亿元,公益投入152亿元,投入真金白银,开展真帮实扶。此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先后组织“凉山行”“怒江行”“西藏行”“陇上行”“临夏行”“南疆行”活动,今年又组织1599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国家挂牌督战村,助力攻克深贫堡垒;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公益扶贫,今年民营企业还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

  “万企帮万村”行动践行了“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思想,得到民营企业广泛响应。据统计,2016年以来,共有123位民营企业家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有515家企业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表扬和表彰。在先进典型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

  正邦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生猪养殖是特色优势产业。在开展产业扶贫过程中,正邦集团通过不断地学习、打磨、优化,最终总结出了“四提供、两担保”的帮扶模式,即提供种苗、提供饲料、提供兽药、提供技术,向银行担保给钱、保价回收生猪。“这充分解决了农民不敢养、不会养、无钱养的问题,农民尝到甜头了,积极性很高。”正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林印孙说。

  为了更好地增加贫困户收入,正邦集团还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尤其是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把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仅生猪养殖这一项,集团投入的产业扶贫资金就有280多亿元,惠及上百万人口。

  有了资金的保证,大部分农户逐步扩大了养殖规模,有的从原来的几十头,逐步发展到存栏1000头,年出栏2000头。“我们确保全收,饲料、品种全部标准化,每头至少200元的毛利,这样算起来,一年2000头出栏,就是40万元的纯收入。”林印孙说。

  企业的介入,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困难,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增加了收入,提升了能力,激发了动力。据初步统计,5年来,“万企帮万村”行动累计吸纳79.9万贫困人口就业。

  刘永富表示,“万企帮万村”行动是双向受益的事业,企业在帮扶过程中助推了贫困地区产业升级,也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贫困群众在与企业家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企业家的奉献精神、拼搏精神,激发了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