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7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在京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表彰会,对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20个先进集体和50名优秀个人进行表彰。作为优秀个人代表,国家民委挂职干部邱鹏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讲述了自己两年来在内蒙古巴林草原的扶贫工作和见到的民族团结故事。本报摘登邱鹏发言,以飨读者。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两年的扶贫工作,把东部城市长大的我,锻炼成一个草原上的民族工作干部。
如何使民族工作与扶贫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讲好三个故事”是我的重要心得。
民族团结“一家亲”
凝心聚力“幸福院”
调研中,我发现部分农牧民不愿意改变靠天放牧的传统养畜方式,有过度依赖扶贫政策的现象。怎么办?扶贫先扶志。讲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成了我工作的着力点。
虽然是民委干部,但我长期在国际交流司工作,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是头一回。经过反复调研思考,最终我把重心放在加强党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上,以此凝聚各族群众对党的认同。两年间,我协调建立了“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党建联合体,将全旗各行各业58个党支部融入其中,统筹推进脱贫攻坚、青少年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等工作。引导民委系统扶贫资金2700多万元投入村集体经济,建设民族团结主题产业链。协调国家民委所属6所高校、9家文化单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培训、文化、医疗等项目50余个,覆盖12个苏木(镇、街道)3000多人次,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去年,巴林右旗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更是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珍爱民族团结、建设幸福巴林右旗的热情和干劲。
索博日嘎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镇上住着蒙古、汉、满等17个民族。危房改造时,为解决贫困户老人养老问题,围绕民族团结,我们规划了各民族老人共同居住的“幸福院”。“幸福院”建在村委会对面,村干部可以就近照看。老人们分的扶贫项目羊,交给合作社搞舍饲圈养,统一经营。我们还办了食堂,不仅承接村里的红白喜事,还能对外接待游客,这样村集体也有了收入,经常组织各民族的文体活动,既扭秧歌,也跳蒙古舞。老人们还自编了歌词:“儿女在外别担心,分户生活集中住,互助养老不孤独——幸福。”子女们的顾虑打消了,村“两委”的威信树立起来了,感恩党的声音越来越多了。
四面共绘同心圆
八方团结助脱贫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对外交流渠道有限,是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怎么把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变成农牧民口袋里的票子、当地持续发展的动能?还需要讲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
巴林右旗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8人。虽然有一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知名度不高,外销渠道不畅。如果能在北京办一次活动,做一次实实在在的推介就好了。
万事开头难,动员旗里企业、合作社参展时,老板们对我这个外来的挂职干部半信半疑。长期在机关工作的我,对能不能对接上北京的企业也是底气不足。当我试着联系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以及对口支援巴林右旗的北京密云区时,得到的无一例外都是大力支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一个引起共鸣的想法,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生发出一圈圈同心圆,团结各方力量助力巴林右旗。
2019年12月20日,“魅力草原 幸福巴林”巴林右旗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民族文化宫开幕。中央和国家机关、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100多家单位、协会、企业参加,新华社、央视等20多家主流媒体现场采访报道。这样高规格、大规模的展会,在巴林右旗历史上是第一次。活动期间,我们带来的土特产3次补货仍销售一空,招商引资现场签约资金达到12.2亿元。我则天天泡在现场当讲解员和推销员,忙得不亦乐乎。牧腾合作社的图门大哥拉住我说,没想到北京人也喜欢我们的炒米和奶豆腐;众惠合作社的其乐木格开心地说,很多人夸我们的产品好,要长期购买;还有的敢于主动出击联系对外销售渠道了。
在得知展会成果的那一刻,我流泪了。一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可是滴水成涓,当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被组织起来、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千千万万个个体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这股力量又何其伟大,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么!
文化传承“格斯尔”
精神家园“萨日朗”
《格萨(斯)尔》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赤峰市考察时,观看了巴林格斯尔说唱表演,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在脱贫攻坚中,讲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是我的又一项主要工作。
在创建和扶贫工作中,我们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基础性工作。深挖格斯尔文化中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结合格斯尔庙等文化载体,先后争取各级民委投入300多万元,依托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打造了一条民族团结主题旅游线路。沿线引导牧民开办“一家亲”牧家乐、格斯尔品牌奶食店,民族习俗、文化体验馆,并为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与西北民族大学牵线,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这条旅游线路,今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为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增收60余万元。我们还计划着,邀请港澳台的学生来研学,亲身体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家园。
“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两年并肩作战,旗里各族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呼我为“萨日朗”,花语是团结的意思。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是我最开心的事。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年幼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我远离家人、到草原牧区工作的意义,但我相信他们长大后,一定会为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而赞叹,一定会为自己的母亲自觉投身脱贫攻坚的战役而自豪。
谢谢大家!
(作者系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交流合作处三级调研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委常委、副旗长)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