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名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数千个帮扶项目落地生根,数百亿元帮扶资金持续投入,带动民族地区上百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 湖北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 进一步深化省内对口帮扶工作,举全省之力帮扶民族地区发展,在荆楚大地奏响一曲守望相助的赞歌。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为帮扶民族地区加快脱贫步伐,湖北省继全面实施“616”对口帮扶工程(即由1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领省直6个单位,每年至少为对口支援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关县市办6件以上实事)、“1+1”对口帮扶行动(即由一个省民宗委委员单位对口支持一个民族乡镇,每年为民族乡镇办成1件到2件实事)和省内发达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县市的工作机制后,2018年12月,湖北省政府又建立起较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民族乡镇机制,由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前12位的县(市、区),按照每年不低于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1%。安排援助资金,支持省内12个民族乡镇加快发展。
同时,68个湖北省直单位、驻鄂高校、国有企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发挥其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多管齐下推进省内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主体责任,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干部力量下沉一线,派驻工作队、组建“尖刀班”,让对口帮扶民族地区的“亲戚圈”“朋友圈”增容扩量。
据统计,以“616”为主体的对口支援工程实施以来,湖北省相关部门共支援民族地区各类项目4000余个,落实资金近500亿元,拉动近2000亿元的资金投入,助推民族地区跑出发展“加速度”。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对口支援为民族地区带来新思路、新出路,催生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电子商务楼建设正酣。“电子商务楼主要用来服务当地电子商务发展,助力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武汉大学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李锦江介绍。该村在武汉大学帮扶下,建成4000亩茶园,延长产业链,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建起了富硒空心李产业基地、黑猪养殖场、土鸡养殖基地,年产值达3000万元。
湖北省民族地区生态良好,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湖北省相关国有企业投资开发恩施州旅游资源,形成了“2个5A+18个4A”的高密度、高等级旅游景区集群。鄂旅投旗下的恩施大峡谷景区,在景区附近建设了200多个商铺,以低廉的租金引导当地近400人创业,各商户年均收入超过4.5万元。景区用工也优先录用当地群众,100多人在景区内从事特色交通(轿夫、背篓)经营,200多人成为实景剧群众演员,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去年,恩施州接待游客7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0亿元。
各帮扶单位以生态农业和全域旅游为重点,注重资金援助的“输血”与培植内生动力的“造血”相结合,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民族地区共有561家龙头企业、14923个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34.52万人。注册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湖北和远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为全省贫困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政策上市的“第一股”。恩施玉露、利川红、五峰绿茶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8月18日,鹤峰县中心医院,患者杨荣接受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从手术开始到出院,仅用时11小时,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和负担。
武汉协和医院对口帮扶鹤峰县中心医院已有15个年头。15年来,武汉协和医院先后派出105名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到鹤峰工作,组织专家200多人次来鹤峰指导、义诊,开展学术讲座。15年来,派驻专家帮助鹤峰县中心医院新建了8个临床专科,鹤峰县的乡亲们不用离开本地,就能享受到武汉的优质医疗资源。
这是对口支援成果的一个缩影。把需要的人才送过去,把成熟的技术沉下来,对口帮扶扶贫又扶智,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的提升。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湖北民族地区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5%,在各对口支援单位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民心工程深入推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9年底,湖北省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2013年底的30.14%降到0.2%,8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我们将统筹推进湖北省民族地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省部联动、跨省协作,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湖北省民宗委负责人表示。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