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马儿在乌审旗境内的草原上觅食。
▲9月8日,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照片)。
▲9月16日,殷玉珍抱着一棵1989年种下的树,笑得合不拢嘴。
▲9月16日,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当地群众在路边打沙障。
▲拼版照片:上图: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农牧民治沙的资料照片;下图:9月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毛乌素沙地。
▲7月28日,成群候鸟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觅食。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昔日的毛乌素沙地黄沙漫天,茫茫大漠逼着农牧民“沙进人退”。“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乌审旗,这样的生活场景让当地人记忆犹新。
为了生存,人们与荒漠进行艰难抗争。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接力治沙数十载,涌现了宝日勒岱、殷玉珍、盛万忠等一批先进治沙人物和集体。治沙英雄们代代接力,探索出了各种科学治沙方法,在黄沙中踩下坚实的绿色脚印。
在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道路两旁林木葱茏,绿意盎然。难以想象这里曾是黄沙遍野的毛乌素沙地。现如今,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毛乌素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乌审旗的植被覆盖率达80%,森林覆盖率32.89%,曾经的“坏水”变成了绿洲。
树多了,草多了,生态改善了,动物也多了起来。在毛乌素沙地北缘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4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在殷玉珍家,以前是“沙丘连绵、风沙肆虐”,现在是“林草遍地有,野兔到处跑”;在乌审旗,曾经难得一见的乌审马种群不断扩大,全旗乌审马数量已发展到3800多匹。
根据统计,2019年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了70%,实现生态整体改善。绿色已经在这片黄沙上徐徐展开,人沙关系也从斗争抗衡逐步走向和谐共处。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