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千年古梯田
来源:新华网 林超 发布日期:2020-10-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0月伊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的1万多亩梯田泛起金黄的稻浪,壮美的景色吸引每天近千名游客前往游玩。但鲜有人知,就在几年前,这片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梯田一度面临消亡。

  “原来种田没效益,荒了不少。”联合镇东边村村支书曾奎山说,近年来政府加大投资改善种植条件,有的田块还用上了数字技术,而且旅游业越来越兴旺,才让联合梯田有了复苏的希望。

  联合梯田开垦于唐朝开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梯田平均宽度仅1.5米,最小的一丘田只能插几株水稻。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形容梯田为“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但垂直落差600多米的联合梯田几乎无法使用机械,只能依赖传统耕种模式,劳动力成本劣势逐渐凸显。

  到了收获季节,东边村村民曾奎晃每次得用扁担挑着100斤的稻谷,爬过落差100多米的梯田后,才能抵达一条小路,换用摩托车运输。一天只能割200多斤水稻。

  “种100斤水稻,要亏五六十元。”曾奎晃说,去年他雇了12个人、干了19天,才收割了300多亩水稻。在平原上,用机械收割同样面积的田块,只需要一台机器干10天。

  种植没有效益,抛荒又觉可惜,曾经养活一方人的联合梯田渐渐成了鸡肋,种梯田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最多时已有超过一半的联合梯田抛荒。

  十多年前,一群摄影爱好者将联合梯田照片发到网上后,吸引了更多游客到当地游玩、消费。这让当地政府和村民意识到,联合梯田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潜力巨大。

  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联合梯田于2013年被当时的农业部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8年又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代表之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了调动农民种植梯田的积极性,近年来联合镇政府从并不宽裕的财政收入中,先后“挤”出了5000多万元用于梯田保护和开发利用。一方面,鼓励复垦抛荒田、兴修田间基础设施、引导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少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

  谈起绿色发展,曾奎晃与隔壁村的几位农户现场交流起经验。“我那片田用了杀虫灯,农药可以少打三分之一”“种晚熟品种,虫害少很多,甚至可以不打药”“用有机肥,种出来的米更香,今年有回头客,价格高了0.4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2019年当地政府又引入企业打造农业物联网标准示范园,在1000多亩联合梯田安装了摄像头、天气预报监控、小型气象站等设备,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化。通过物联网,专家可以远程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城市消费者可以安心消费,甚至认购一片自己的梯田。

  “数字化可以倒逼生产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大米品质与附加值。”物联网建设方,福建良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包世楷说,去年物联网示范园的梯田水稻,每公斤卖出了36元的高价。

  随着生产效益提升,近三年来联合梯田的核心区种植面积快速恢复,为旅游业兴起打下基础。当地交通、供电、农业农村等部门又进一步修建道路、改造电网、举办各类涉农活动,不断提升游客出行体验。2019年,联合梯田的旅游人数突破2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村民们不仅能从种田中受益,还能从旅游业中受益,反过来又更加重视梯田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千年联合梯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联合镇党委书记陈祥耀说。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