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0-09-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从内涵上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的是制度和人的现代化,属于上层建筑层面的范畴,是比物质层面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加以强调与重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重大提升,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髓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马克思讲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来,一些国家不顾自身国情,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亦步亦趋追随西方,将西方模式和治理方案奉为圭臬,有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有的依附于西方国家,丧失了自身独立性;有的在“颜色革命”中陷入政治动荡和国家分裂,现代化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国家治理模式。稳定成熟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必然要以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滋养,才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国家治理以及吏治等进行集体学习,并将其精髓要义创造性地运用到治国理政方方面面,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从历史的维度看,朝代虽有更替,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基因并未中断,而且一直在完善和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的很多理念、智慧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当中,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基因和鲜明标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反复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超大疆域、多民族、超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如果没有一个政权的集中统一领导,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无论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群雄争霸、藩镇割据,还是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各自为政,都造成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如今,我国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体系,既契合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一统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成果,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施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既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行政区划制度有益成果,又根据我国国情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其注入了现代化的内涵,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绝对不能割断历史脉络,而要把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读懂、读深、读透,坚持不忘本来,自觉掌握、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精髓。

  从现实的维度看,解决当前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从我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到有益启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国现代国家治理进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往往可以在我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找到答案或破解问题的“钥匙”。比如,古代以在本乡本土有知识、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士绅乡贤为示范引领,在广大乡村基层发展教育、传播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等,就可为我们当前建设文明乡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从未来的维度看,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竞争。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球,与恐怖主义猖獗、民粹主义泛滥、国际金融危机、逆全球化等西方乱象相比,我国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根本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而这种优越性和生命力就来源于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始终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比如,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问题,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强调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庄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有,古人强调“取之有度”“用而不匮”“食不毁器,荫不折枝”,这些都体现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的全球生态治理具有启示意义。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兼济天下”的担当情怀和“尚和合、求大同”的治理思想,跳出了地缘政治、零和博弈、单边主义等传统思维和格局,是对全球治理框架和体系的一次创新,有利于促进世界长久、可持续的繁荣和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四个自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准位置方向、强化核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不断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庞杂。从传统治国经验来看,其中既有积极的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落后一面,比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家长作风、官本位思想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因此,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厘清精华与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当下。

  一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重大方针,为我们如何学习借鉴我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指明了方法路径。创造性转化就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传统治国理政经验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创新性发展就是全面把握国家治理的历史坐标、价值取向和时代定位,把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发扬光大、综合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把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原因片面归咎于传统文化,甚至将其当作沉重历史包袱加以全盘否定,绵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有人甚至将传统文化污名化、妖魔化,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曲解也还有不少。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好各级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的学习培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治国理政思想,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中提高认识、涵养精神、净化心灵、化育品行。

  三是要坚持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党员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修身养性,最终还是要推进工作。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把古代治国理政经验中的精华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措施。比如,我国传统的治吏经验注重德、法并用。“重德”既表现在官员的选拔任免上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考察,主张“以德就列”“位各称其德”,也表现在注重“官德”的培养教育,要求为政者时时加强自我道德修为,做到“三省吾身”“反身而诚”“洁己以进”“知行合一”。当前,我们抓好干部思想教育培养和廉政建设就要充分借鉴运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比如,礼乐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建构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在社会中起到了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以及落实儒家伦理政治观念的多重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规范礼仪制度,包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应充分学习借鉴古代“礼乐之治”的治理智慧,对传统礼仪进行认真梳理总结,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资源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李军,系海南省委副书记)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