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记者 蓝希峰 发布日期:2020-09-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9月13日,第三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北京天坛艺术馆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佛教协会、北京雍和宫等科研机构、高校、文博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佛教界人士共聚一堂,共话亚洲佛教的历史、现状,展望未来,探讨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以佛教文化为纽带和媒介,进一步推动亚洲地区佛教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筱筠在开幕致辞中说,“一带一路”不仅是贸易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之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经由“一带一路”互相影响与交融,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佛教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曹中建说,历史上,佛教文化一方面参与创造了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文学、哲学、艺术方面闪耀着光芒;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加强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研究,有利于继续发扬佛教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嘉木扬·凯朝说,挖掘佛教文化的友好交流互鉴的资源,有助于中国佛教担负起桥梁和纽带的重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古有东晋的法显西行、唐义净的南海求法,佛教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金玉在提交的论文中认为,民国年间太虚及其弟子法舫法师的南天弘法足迹,既是对古代先辈开辟的文化交流之路的接续,也为我们今天的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启示。在交流中碰撞、在学习中接纳、互学互鉴,正是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不同的文明体系、不同的宗教信仰,通过交流互鉴,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才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佛教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发挥文化交流使者的优良传统,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佛教的故事,为增进世界和平、人类福祉奉献力量。

《中国民族报》(2020年9月15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