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初不愿搬迁到如今过上幸福生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65岁的布依族老人卢庭美,在人生晚年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从偏远乡村的农民,转变为城市新市民。
像卢庭美一样,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贵州有188万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些搬迁户中,有少数民族群众9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30%的社区达374个。
易地扶贫搬迁只是他们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如何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推动培训、就业、文化、服务进社区?贵州省民宗委作了积极探索,助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稳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
栗坪社区是一个移民社区,居住着2652户、1.2万余人,有布依、苗、彝、仡佬、蒙古、景颇等15个少数民族,共计7744人,约占总人数64%。
由于部分搬迁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再加上房子外形相似,在社区内迷路的状况时有发生。“刚搬来时经常迷路,感觉每条路、每栋楼都一样。”卢庭美笑着说。为了让像卢庭美这样不识字的搬迁老人和孩子方便回家,栗坪社区在居民楼上贴了动物图案。同时,在小区不同区域的道路两侧,还专门画上了不同颜色的线条,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导航”。
像这样看似“土味”的指示牌,实则是社区的暖心服务之举。不仅如此,栗坪社区还充分利用民族节日和节假日,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并通过“创业先锋户”“孝老爱亲户”“文明家庭户”等评选活动,教育引导社区新市民向上向善,让他们从心底接受新生活、融入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为了帮助居民搬迁后尽快融入新生活,黔西南州从2018年起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市民居住证制度”。新市民居住证持有人在农村权益保障不变的基础上,享受城镇公共就业、教育、就医、社会保障等七类39项权益,为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公共服务、市民待遇和融入新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蘑菇小镇是黔西南州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目前,已搬迁入住1767户、8013人,其中少数民族741户、3779人。依托占地3000亩的“安龙县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建设,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安龙县委书记钱正浩算了一笔账:在这里,每户种植一季两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1万棒香菇菌棒,菌棒每棒成本为4元,每棒可产香菇1.7斤以上,收菇价为4元/斤,菇农每棒收入6.8元。除了菌棒成本等,每年种植两季4万棒香菇,可实现纯收入10万元以上。
民族工作部门主动作为
“目前我省搬入城镇的少数民族群众约88.3万人,这既是城市民族工作的‘增量’,也是‘变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徐佑刚看来,作为民族工作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城市民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的新变化,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贵州各级民宗部门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中进行积极探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服务“搬得出”上彰显优势。针对搬迁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遇到的困难,民宗部门干部深入群众中察民意、进村入户讲政策、登门拜访“认亲戚”,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
其次是在服务“稳得住”上突出特色。搬迁后,各地针对搬迁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印城镇社区生活手册,让搬迁群众迅速适应城镇生活。制定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公约,在社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民族工艺品展示区、乡愁馆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社区环境。
再次是在服务“留得下”上为民解忧。因地制宜开设服务平台,建立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机构,完善信访接待、便民服务等系列工作制度。组建工作队走访慰问,组织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最后是在服务“能致富”上因地制宜。各地聚焦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双培”促“两业”行动,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
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蓝本和固定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动、边提升。”贵州省民宗委主任石松江表示,要抓住“稳得住、能致富”这个重点,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石松江看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党建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感恩教育,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组织少数民族群众讲自己的脱贫故事、讲自家发展变化、讲身边的致富故事等,在谈变化中增强感恩意识。
不久前,《贵州省民宗委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的实施方案》下发,就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一是大力实施“双培”促“两业”行动。在少数民族群众比例较高、语言障碍较为突出的地方,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通过探索“企业+培训”“扶贫车间+培训”等模式,促进群众就业创业。二是稳步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大力培训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才和传承人才,支持条件成熟的民族文创产品纳入“黔系列”品牌打造。三是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同时,要抓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搬迁人口台账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库;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窗口,提供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事关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大局,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石松江表示,贵州各级民宗部门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让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家园,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