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围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这一主题,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要包括首届“非遗购物节”和“云游非遗·影像展”两大部分,旨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也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让非遗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非遗购物节”
为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赋能
健康绿色的山东阳都草编制品带着与生俱来的天然美,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举办的首届“非遗购物节”,是今年遗产日的一大亮点。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电子商务司,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的支持下,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正紧锣密鼓地“上新”,丰富精美的非遗产品争先上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和非遗机构等在各网络平台直播带货、与网友同屏互动,忙得不亦乐乎。
从线下到线上,从“落地”到“云端”,“非遗购物节”从消费端发力,让群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 非遗文化消费是最鲜活的传承
我国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把人们喜爱又独具特色的吃、穿、用、玩的非遗项目推向产业化发展,打通线上线下,把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厚重悠久的非遗文化相融合,能够为非遗传承找到发展新路径。
据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消息,目前已有200个品牌共同参与今年的“非遗购物节”,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湖北省有14个品牌参与。荣宝斋、朱炳仁、张小泉等20多家非遗品牌的创始人、非遗传承人将在遗产日当天在线直播,介绍非遗技艺的历史、艺术特点、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等,让非遗文化得到全方位展现。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购物节”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传播非遗理念、讲述非遗故事的重要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让社会公众通过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了解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尊重、赞赏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从中感受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截至6月10日,青海省已拥有参加此次“非遗购物节”线上销售的各类网店79家,销售的非遗产品及相关产品800余种,涉及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及传统美食类等42个非遗项目。
“我们希望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认知非遗、感知非遗、走进非遗,营造共同参与、关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积极借助“非遗购物节”拓展非遗传承新路径的还有云南。6月5日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楚雄彝族刺绣、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理白族扎染、建水紫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快手直播“云上融媒”等平台直播带货。直播过程中,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与网友同屏互动,畅谈非遗传承和保护,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
承德布糊画远看工艺精致,近看立体感十足。
■ 打一场网络脱贫攻坚战
以苗绣刺绣技艺数纱绣制作的精致领带,采用打籽绣与银饰工艺结合做成的手镯,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围巾、披肩……微信公众号“中国手艺网”上的“非遗购物节·云探店”,让用户可以在千里之外探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贵州舞水云台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听工坊负责人、苗绣传承人龙禄颖讲述工坊故事、介绍工坊产品。龙禄颖于2016年创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带动妇女就业、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先后为周边近700人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回收绣品近3万件,发放绣品收购资金达1600万元。培训后的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助力此次“非遗购物节”,“中国手艺网”在全国遴选了15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开展“云探店”活动。湖南通道侗锦、云南马边彝族刺绣、甘肃积石山保安族腰刀、内蒙古阿尔山白狼林俗树皮画……这些非遗产品不仅是网络平台的“精品”,更成为当地扶贫的新抓手。
“非遗在带动居家就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办‘非遗购物节’,有利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湖南“非遗购物节·网红直播带货大赛”落下帷幕,在“直播+展位+摊位”的展示、销售模式下,湘绣小摆件、苗族挑花小饰件、土家织锦围巾等产品成了网络“爆款”,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次大赛累计为超过200个非遗项目、300款非遗产品带货、代言,总成交额超过280万元。
据统计,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了举办“非遗购物节”,各地又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让不少偏远地区的手艺人认识电商发展趋势,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利用电商平台从市场中获取收入,打通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可以说,这次‘非遗购物节’就是在网上打一场网络脱贫攻坚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为生活增添更多文化气息
丰富的非遗产品、精美的图片、精巧的搭配、精心的设计……在“非遗购物节”的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传统节日中的汤圆、粽子、青团等制作技艺,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里的龙舟、龙头、灯饰,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里的笛、箫、芦笙,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里的面具、木偶、皮影,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里的中医药产品,以及饮食类非遗项目里的油盐酱醋茶……在此次“非遗购物节”中,非遗的各个门类都在电商平台上有所呈现。
这场“非遗盛宴”既是一次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活动,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一件件非遗产品就像一把把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让消费者感受手作之美和其中蕴藏的生活智慧、精神密码,潜移默化地增加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阿里巴巴曾经在2019年发布了一份《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报告显示,从用户群体角度来看,“80后”群体是消费非遗产品的“中坚力量”,占比约为39%;而“90后”紧随其后,占比达到32%。
“年轻群体是‘非遗购物节’的重要参与和消费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的过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这也是‘非遗购物节’考虑所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说。
正如一位淘宝消费者在购买了山东阳都草编包之后评价所说:“入货‘非遗’,感受到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质朴,为生活增添的是一缕新的文化韵味,这是真正的国潮。” (本版图片由相关非遗传承人提供)
——声 音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非遗购物节”首先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下,网络购物已成为许多人消费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非遗触网,既可以拓展非遗物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非遗保护的成果,还可以培养广大非遗传承人的“电商”理念,让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与传承非遗。其次,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脱贫攻坚的需要。“非遗购物节”可以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扶贫就业工坊和相关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第三,这是非遗保护的途径。“非遗购物节”让广大传承人有机会通过市场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非遗购物节”是政府重视非遗生活化的重要举措。它让普通百姓有机会接触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心增进与非遗的感情,为非遗传承带来更多活力与机会;同时,通过“非遗购物节”这样的平台,传承人与生产者可以获得宝贵的面向消费者的机会,让文化传承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与促进非遗传承事业的顺利开展。
非遗产品不只是日常消费品,而是有品质、有内涵的特殊产品,它会促动大众的消费热点与消费时尚。非遗产品类型上既有普适性也有分众性,因此,挑选非遗产品时要特别用心,让非遗产品消费真正实现文化消费功能。
宋俊华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今年的“非遗购物节”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环节,是对非遗产品销售的一个创新尝试。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实施“六保六稳”背景下举办这个购物节,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直面传承人之所需、之所急,打通了非遗产品从供给到消费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疫情时期传承人的燃眉之急;它促进了非遗与科技的融合,为互联网、物联网、5G时代非遗供给侧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它点燃了大众的非遗消费热情,非遗消费、非遗体验将成为新的节日时尚,有助于提高我国非遗的可见度,从而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的社会氛围。
许晓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如何让非遗产品和相关的衍生品为大众所认知,满足大众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非遗助力复工复产?今年的首届“非遗购物节”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从全国各地最近公布的“非遗购物节”实施方案来看,主打的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及衍生品。然而,就广西的情况来看,桂东南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得较好,仅博白一个县的芒编制品年销售额就超亿元;而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产品生产多止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能像靖西壮族绣球一样有较好销路的非遗产品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解决好非遗产品地区生产、销售的不均衡,提高贫困地区非遗产品销售水平,打好这场“网络脱贫攻坚战”,应是本次“非遗购物节”需要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尹家玉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非遗产品就是那些能够让人们了解、品鉴、感受到传承人在一针一线、一锤一凿、一笔一画中所凝聚的心血,是那些带着体温的“非遗好物”。举办“非遗购物节”,就是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非遗好物”集中呈现给大众,通过消费助力非遗保护。
每一位消费者都是保护者。“非遗购物节”能让大家便捷购、放心购,既做消费者,也做保护者,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
赵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
促进、发展非遗产品市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提升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脱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的活力。
“非遗购物节”的举办,见证了近年来所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成效,更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化落地,注重凸显传统工艺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将传统工艺传承人群队伍培养,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及其整体品质,非遗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等进一步连接起来,促进非遗行业组织建设、非遗的社会普及教育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牟小燕
贵州赤水竹编手艺人
对于我们做竹编工艺的手艺人来说,“非遗购物节”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我的家乡贵州赤水,从事竹编工艺的人不少,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2018年,我有幸成为社区竹编工艺带头人,在各级部门和社区帮助下,我们的竹编团队为附近的易地搬迁户、精准扶贫户等近1000人开展竹编工艺培训,带动他们就近就业、居家就业。
参与此次“非遗购物节”,对我们社区建立竹编就业扶贫车间、签约手艺人,带动更多人群从事竹编事业很有帮助。
段树坤
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璞真扎染创始人
“非遗购物节”将传统的、历史的非遗,连接上时尚的网络电商平台,给非遗传承人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经济收入。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要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把非遗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在一起,不断创新,让非遗产品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本报记者周芳整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云游非遗·影像展”
共享“云端”盛宴 拥抱身边的非遗
“云游非遗·影像展”线上推广活动主视觉海报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文化和旅游部首度开展“云游非遗”全线上推广活动。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等平台承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集中展播1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
《非遗·初心》
非遗传承人遥远却触手可及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遗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因此少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2015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非遗·本心》
本届“云游非遗·影像展”呈现给公众的片单中不乏难得一见的抢救性记录宝贵影像:《吴修富的肉连响》,讲述了一种濒临灭绝的民俗舞蹈,在七旬高龄吴修富老人的的推动下,火遍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故事。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正式传播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可是凭借着浓郁的民族民俗特色,迅速风靡恩施各地,成为鄂西土家族的一张亮丽名片,沾满泥土气息的草根艺术登上了国家级非遗的大雅之堂。《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再现了一个人的“剧团”,鼓声干净利落,轻重缓急有序,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戏文字正腔圆,声音刚劲豪放。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袋戏慢慢退出人们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选择坚守,至今依旧从事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教学、研究、演出工作。《沈少三——撂石锁》记录了有“一代跤王”美称的沈少三的故事,他曾让“撂石锁”这项绝技惊艳天下,今年已90高龄仍义务教20多个孩子学习“撂石锁”传统技艺。杨栖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氏家庭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已于2016年过世,但《杨氏家庭泥塑》纪录片保留下了那易逝的年华和永存的技艺。
此外,《手造中国》《大匠之梦》《戏梦关东》《甲子漆艺》《平遥布鞋》等纪录片都在此次“云游非遗·影像展”公开展示,通过网络平台的深度介入,丰富非遗传承人记录影像的传播方式,为观众深入了解非遗提供便利平台。
《非遗·匠心》
非遗宝库庞杂却娓娓道来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在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非遗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怀和记忆。
本届“云游非遗·影像展”特别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官方系列专题片。专题片从“心”出发,以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恒心5个不同角度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并与传统医药、传统体育、非遗美食、非遗手工艺以及传统表演艺术5个方面呼应生辉。
《非遗·初心》聚焦我国非遗美食,解说非遗美食内涵,共同挖掘那些已传承千百年的非遗美食记忆。《非遗·本心》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方面入手,通过视频记录反映传统演艺的魅力。《非遗·匠心》打开传统技艺非遗宝库的大门,让公众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从2006年起,先后有四批七大类83项传统中医药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借助家传和师承为主的“活态传承”,传统中医药有了新的身份归属和价值引导,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更强劲的发展动力。《非遗·仁心》从医者仁心的角度,展现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非遗·恒心》则详述了传统体育在我国非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遗展现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而当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再创造”与“新展示”成为非遗对接当下社会的最大亮点。那些久远的非遗故事、精美的非遗手工艺、独具风格的民俗与传统演艺、让人流连忘返的传统美食,以及蕴藏着古老智慧的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都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生活中。
《非遗·仁心》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
应活动主办方邀请,一群活跃在舞台和荧屏的知名演艺人,纷纷在此次影像展中为非遗“打Call”。岳云鹏、阿云嘎、黄明昊为家乡的非遗代言,郭德纲、谭维维、郭麒麟、朱正廷为传统艺术发声,张国立、沈腾、郑云龙、毕雯珺呼吁大家关注民俗、民间文学、传统体育……名人明星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群成为关注、喜爱非遗的“新青年”。
酷狗音乐日前发布《酷狗非遗音乐图鉴》,其中数据显示,非遗相关音乐在平台中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相当于36.5万年,而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超过1亿+“90后”“00后”新生代网友的“流连忘返”。单以昆曲这一门类为例,“90后”“00后”群体在过去一年内通过酷狗共收听27.5万次,播放时长累计超过16万小时。同样,哔哩哔哩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站内传统文化爱好者人数超过8千万,其中83%年龄在24岁以下。这些“非遗新青年”为我们的非遗活态传承增加了无限可能,他们将以新的打开方式,加入守护传统瑰宝的队伍。
《非遗·恒心》
非遗一直就在生活点滴里
此次活动主题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核心点是“拥抱身边的非遗”。什么是身边的非遗?或许是我们早餐的一碗热干面、立春不能少的酱肘子、端午必吃的一口粽子,又或许是儿时回忆里的那一个面人儿和糖画,非遗一直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点滴里。
在这次影像展中,承办机构邀请到多位非遗传承人、网络达人、青年偶像录制非遗知识普及系列短视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面人”“脸谱”“酿酒”“炒茶”“孔雀舞”“古琴”等百姓身边的非遗,和广大网友一起发现自己生活里的非遗,成为精彩非遗的守护人。
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腾讯新闻等各网络平台都上线了多样的线上参与活动,换一种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网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这种“拉近”,一方面开启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汲取了全新的生命力,从以往单方面的普及宣传,转变为网友们的自发参与。用户可以在参与和与非遗传承人互动的过程中一起发现、传承大美非遗。
从触网到入网、从输血到造血,我国非遗源自生活、发端民间;传承不辍,历久弥新。非遗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世代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文化不仅呈现出更多、更强大的可塑性,也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良好局面。鉴往知来,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云游非遗·影像展”系列专题片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活 动
“云游非遗·影像展”是“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的重头戏。古老非遗在互联网上的多样“玩法”,无疑将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拓宽路径。
品味“人间烟火”
腾讯视频以“人间烟火”作为切入点,着重打造“美食”标签,聚合站内多部优质饮食类非遗纪录片、综艺演出,展现丰富多样的非遗饮食技艺,一部部饕餮盛宴带领观众从食物中了解精彩非遗的传承与坚守,感受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流传。
展播推荐:
“云游非遗·影像展”官方系列专题片“拥抱身边的非遗”,《非遗美食2020》《早餐中国》《风味人间》《匠心传承非遗手工》《非遗进化论》《国潮手艺人》等。
发现传统生活之美
优酷专区集中推荐《老手艺》《匠仓造物》《谷雨中国》等非遗手工艺纪录片以及京剧、越剧、豫剧、评剧等多个戏曲类节目。
优酷还开启“非遗公开课第二季”公益直播,用数字化手段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打造直播版《了不起的匠人》,讲述中国的传统美学生活,鼓励更多用户拥抱传统文化、发现非遗之美。
展播推荐:
“云游非遗·影像展”官方系列专题片“拥抱身边的非遗”,《手造中国》《大匠之梦》《非遗传承人记录影像》《了不起的匠人》《守艺中国》《非遗公开课》等。
借力热门影视作品
爱奇艺精心挑选多部具有非遗符号的优秀影像作品,搭建“云游非遗影像展”主题专区;纪录片《讲究》以“匠人的精神”记录“匠人的故事”,展现“榫卯”“针刻”“苗绣”等24种中国传统技艺的精湛工艺;大热影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传承京剧国粹,展现包括《长生殿》《百花亭》《别姬》《赵飞燕》等数十部京昆经典剧目片段以及原创剧目。
展播推荐:
“云游非遗·影像展”官方系列专题片“拥抱身边的非遗”,《讲究》《大国匠人》《非遗中国行》《非遗美食》《指尖上的非遗慕课》《匠心之路》《穿在身上的中国》等。
与非遗大师零距离
快手发起“快手有非遗”主题活动,将非遗IP化,邀请100余位非遗传承人为活动定制拍摄#我的非遗技艺#短视频,展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态度将非遗魅力和特色进行呈现,让更多用户关注非遗、爱上非遗。
同时,快手上线#我向大师取点经#活动,让非遗以更有趣、更实用的方式走近大众,让普通用户也能有学习非遗的机会,让更多的老技艺可以拥有新机会,助力非遗传承活起来。
展播推荐:
“快手有非遗”系列。
共同记录非遗之美
抖音上线“云游非遗”活动专区,邀请全体用户共同用短视频、直播形式展示生活中非遗之美。专区中不但有平台邀请的非遗传承人专业技艺展示,也鼓励年轻一代展现自身对非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邀请用户一起拍摄身边的雕漆、油纸伞、陶瓷、景泰蓝……
此外,还有精彩直播带领大家一同“揭秘匠人工作室”“听非遗老师讲故事”,同时,观众也可以与大师进行“连麦教学”,用最新颖的方式逛抖音非遗市集,一起上抖音看见非遗。
展播推荐:
“一饰银河落九天”“将世界雕进方寸之间”“心静诚笛”“以锤为笔 锻铁为画”等。
非遗故事征集
哔哩哔哩建立了非遗专区,邀请用户录制剪辑涵盖传统服饰、手工艺、武术等品类丰富的非遗视频,以青年人的视角讲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时,哔哩哔哩发起“我的非遗故事”征集活动,邀请用户分享自己对于非遗的理解,讲述非遗与时代同进步,并融入日常生活的故事。
展播推荐:
“云游非遗·影像展”官方系列专题片“拥抱身边的非遗”,“国宴经典【鸡豆花】,著名的传统川菜,匠心之作!”“中华传统神仙甜点——三不粘”“【周小楠】吃传统的早餐合集”等。
听见非遗
酷狗音乐上线“听见非遗·音乐留声机”专区,以非遗影音展览的方式,集中展示戏曲、曲艺、民歌等非遗艺术形式。特别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粤剧名家彭庆华带来精彩表演,来自民间的原生态歌者的作品也将“触网”上线,更有许多“非遗新青年”通过自主创建非遗歌单的形式,分享自己对非遗的理解。
此外,由酷狗打造的原创国风品牌的音乐团队“乐舞雅集”通过举办非遗直播音乐会,用歌舞、流行乐的方式重新演绎非遗,展示二十四节气、笔墨纸砚制作工艺等内容,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技艺,对非遗内容进行年轻化表达。
展播推荐:
“听见非遗”系列、“非遗民歌”系列、“非遗戏曲”系列等。
非遗话题互动
微博联合多位明星艺人、人文艺术领域知名博主以及全国各省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人文相关机构,以图文、视频、问答、抽奖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邀请用户一同参与非遗话题互动。
微博发挥多垂类、多渠道社交媒体的聚合优势,配合整体宣传计划,上线介绍家乡特色非遗、分享身边非遗故事、科普非遗知识、学习非遗技艺、讲述传承人匠人匠心等多项内容,欢迎广大用户点击专区,参与话题#非遗在身边#,一起上微博关注非遗。
(见习记者文静整理)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