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广西深度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模式—— 基于德保县的实证分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柏振忠 徐艺华 发布日期:2020-06-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广西德保县等21个深度贫困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德保县地处桂西南,县域石山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0%,生活着壮、汉、瑶、苗等9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在国家民委的对口帮扶下,德保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结出多种典型的脱贫模式。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基层实践者和推动者。合作社可以带动贫困户发展较为稳定持久的产业,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并有利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将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可有效化解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沟通不畅、资金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有利于完善合作社内部发展机制。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以发展合作社为切入点,以党支部为核心,逐步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模式。

  凌雷村山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2015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2.84%。从1989年起,国家民委对口帮扶德保县。30多年来,国家民委充分发挥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支持德保县改革发展。近年来,国家民委对凌雷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派遣青年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凌雷村党支部力求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成立村扶贫工作站,开展脱贫攻坚责任网格化管理。2015年,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和帮助下,凌雷村成功引进广西健茂生态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千亩脐橙、柑橘等观光果园,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模式,按照贫困户变股民、财政资金变股金、社会资金变生产资金的“三变”原则,促进贫困户获得股金、租金、薪金、风险金“四金”收入,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通过推行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凌雷村2017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3%,为德保全县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

  “民族团结+能人引领+三产联动”模式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返乡能人掌握一定技能或拥有一定资本,返乡后多从事组织生产、交易等经营活动,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力量。三产联动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帮助贫困户实现多层次增收。德保县燕峒乡燕峒村太平屯摸索出“民族团结+能人引领+三产联动”发展模式,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返乡能人引领三产联动,助推村屯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太平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制定民族团结工作方案,组建屯日常事务理事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各族干部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太平屯先后被评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屯、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屯。

  太平屯还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桑养蚕、优质烟叶生产加工以及乡村旅游等产业,逐步形成三产联动、全面发展新格局。太平屯退休干部张启候退休不退岗,利用在外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积极带领屯内种烟户到外地学习考察,组织种烟户参加烤烟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在张启候的带动影响下,太平屯组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发运营磨霞洞旅游项目,成功地把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为基础,在能人引领下联动融合的产业经济,已成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

  “特色村寨+农旅耦合+乡村振兴”模式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在国家民委的支持下,德保县城关镇西读村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实施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引领、农业和旅游业耦合、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子。

  西读村属于城郊村,村内分布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朔屯和曼贝侬小西湖景区。大朔屯被国家民委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得到国家对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民生改善和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五项工程的重点扶持。曼贝侬小西湖景区项目2015年启动建设,景区集民俗文化旅游区、“农家乐”旅游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休闲垂钓区为一体,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目前,该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小康示范+农村电商+特色农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农村电商迅速发展。农村电商在帮助农户实时掌握农产品市场动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农村脱贫、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围绕市场需求,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电商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的模式,能快速打开市场,促进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如今,德保县都安乡都安村窑庄屯正走上“小康示范+农村电商+特色农业”的发展新路。

  国家民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于2004年将窑庄屯列为民族小康村建设示范点。通过小康示范村屯建设,窑庄屯发展迈入快车道。如今,屯文化综合楼、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175户村民住房立面装修改造顺利完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窑庄屯大力实施“水果强村、科技兴村”战略,积极发展以脐橙、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产业,推进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德保县首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都安村成立并正式运营。

  “易地搬迁+美丽新村+乡村旅游”模式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德保县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开展移民搬迁。在易地搬迁推进过程中,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古浬屯通过综合实施移民搬迁和新村建设,实现精准脱贫,走出一条“易地搬迁+美丽新村+乡村旅游”发展新路,成为德保县整屯搬迁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地处大山深处的古浬屯实现全屯一次性整体搬迁。古浬新屯经过统一规划,前有鉴河环绕,后有山林叠翠,周边田园风光秀美,居住区、休闲娱乐区、滨水生态河堤、集中养殖区等功能区合理分布。古浬屯专门成立生态乡村建设理事会,制定卫生保洁、河道管理、绿化管理等多项制度,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利用鉴河水资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工程,实现户户“以电代柴”,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推进“饮水净化工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实行生活区与禽畜养殖区隔离,铺设排污管道,进行垃圾统一回收。当前,古浬屯正在建设多种娱乐休闲功能区,打造特色农家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村社共治+一村多品”模式

  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合作社是村庄治理的一种整合主体。“一村多品”即通过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德保县燕峒乡巴龙村将村集体的后盾作用、“一村多品”的发展优势、合作社的平台作用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奔小康。

  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引领下,巴龙村鼓励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创办合作社,发展水果、烟叶、种桑养蚕与养猪业“三种两养”特色产业,将分散的农户吸纳到相应合作社,依托产业扶贫和就业转移,推进整村脱贫攻坚。在德保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德保粤桂生态脐橙示范区项目在巴龙村落地,德保县善缘生态水果专业合作社随之成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运用,促进了水果产业平稳发展。此外,全村烟农还与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达成订单生产协议,确保稳产增收。在推进整村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户连接在产业链上,通过参加合作社生产管理挣取工资、“贷资入股”分红、土地参股分红等产业扶贫途径,稳定实现脱贫。

  “村民理事会+多业并举”模式

  村民理事会推动村民自治从个体参与向群体参与、从分散化利益表达向组织化利益表达转变。在多业并举、多产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下,村民理事会的组建有利于调动村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从而推进农村发展。德保县足荣镇老坡村坚持多业并举,发挥村民理事会积极作用,推进脱贫攻坚。

  老坡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发挥村两委引领作用的同时,专门成立16个村民理事会负责村内相关事务管理和协调工作,并坚持走多业并举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在多项政策推动下,该村成功引进百岁田园小龙虾养殖试点新兴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老坡村注册登记1个村民合作社、1个便民合作社和5个种养专业合作社,逐渐形成了八角、水果、特色中草药、种桑养蚕、“康泉鱼”生态养殖和“百岁小龙虾”养殖等共同发展的种养产业格局,除丧失劳动能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外,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村民理事会+多业并举”模式有效助推老坡村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定点扶贫广西德保成效与经验研究”(项目号MSY18008)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