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是要一起过上好日子!”云南大理漾濞县把民族地区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修路建房兴产业,示范创建补短板,绘就了一幅幅“民富、村美、人欢乐”的民族地区发展优美画卷,在脱贫攻坚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各兄弟民族共建共享同奔小康。
“以前我们住的是垛木房 ,吃的是包谷饭、苦荞粑粑,民族村寨建设这个政策来了,我们也住上了新房子,水电路这些都得到了解决,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家住太平乡杨梅树村的梅国庆因腿患有残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祖辈都住在垛木房里。自村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和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以来,梅国庆迎来了“春天”,家里喜事接连不断,先是改建了房屋,接着硬化了道路,还在产业发展政策和互助金扶持下,养起了蜜蜂、肉牛,培育了20多亩核桃苗。日子好过了,梅国庆心里头喜滋滋的。他逢人就讲,原来荞粑粑蘸蜂蜜甜在嘴上,现在好政策滋养,甜到了心里头。
太平村党总支书记张顺华谈起扶贫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很兴奋:“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的建设,让我们太平村200户850多人受益,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三年来建档立卡户人均增收近1000元,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太平乡太平村杨梅树村民小组是属典型的彝族聚居古村落,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滇缅公路从村里穿行而过,古丝道遗迹在大山深处栩栩生辉。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之前,当地的村民住房简陋,生活困苦;2016年,杨梅树等五个村民小组被列入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示范村硬化道路7千米、改造特色民居180户、改造人饮管道15公里,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巨变。另外,村里还采取“村党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成立互助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核桃苗等生态种植和土鸡、肉牛、黑山羊、中华蜂等生态养殖;4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现在,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情浓郁的彩绘,宽敞整洁的道路,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使这个原本落后的村寨成为了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吴绍斌就任太平乡党委书记以来,对全乡民族扶贫工作很有信心:“太平乡在民族扶贫工作中,锁定不落下一个人,不落下一个亲兄弟民族的目标要求,突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关注“直过民族”发展、致富两个重点,截止目前,共投入3000多万元扶持民族地区发展,让所有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有房住、有增收产业,达到了安居乐业。”
漾濞县各级干部在民族扶贫工作中,身先士卒,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勇于担责,狠抓落实。漾濞县原民宗局局长马亦婷谈到民族扶贫工作时表示:“漾濞县攻坚民族扶贫工作中,密切联系县情,因地制宜,有序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资金倾斜力度,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着力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依照三年行动计划,成功打造了一批环境好、群众富、产业强、民居有特色,人美村和谐的特色村寨和村镇,通过这些点的打造为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行业部门的力量,形成全县的扶贫合力。”
漾濞县有彝、汉、白、回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9%。近年来,依托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漾濞先后实施了166个省州项目,上级补助资金达3346.9万元。成功打造1个示范乡镇、1个特色乡、6个示范村、7个特色村寨,创建命名了57个州级示范单位、100个县级示范单位。民族工作脱贫成效明显,2013年共识别出2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其中6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155户16296人,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脱贫退出3897户1543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90%下降至1.07%。“民富、村美、人欢乐”的景象成为了漾濞民族地区发展的真实写照,全县呈现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供 稿:漾濞彝族自治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