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加汗·艾买提北师大读书期间在图书馆自习。
古丽加汗·艾买提与学生谈心。
古丽加汗·艾买提(右二)大学毕业时与同学合影留念。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深情点赞,同时提出殷切期望。
本期聚焦,让我们通过一位“90后”教师古丽加汗·艾买提的文字,来走近她、了解她。她从新疆来,2011年作为公费师范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古丽加汗·艾买提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言,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扎根基层、奉献家乡教育事业的决心,这成为她追梦路上最大的动力。
2015年7月,古丽加汗·艾买提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毕业后,进入乌鲁木齐市第23中学工作。2016年9月,她受学校委派到喀什地区叶城县一所双语高中支教。1年期满后,她主动要求再延长1年支教时间,并决定正式调到叶城,现为叶城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德育干事。
在全国,有很多像古丽加汗·艾买提一样的有志青年。他们或来自大山深处,或来自边远农牧区,在读完大学后,带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他们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编者
新疆迷人的景色、淳朴的民风让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优秀人才的紧缺、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家乡发展的短板。新疆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都离不开教育。因此,一个教师梦悄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立志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高考过后,作为新疆民语系统的高考文科状元,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我始终认为,只有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党的事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刚进入大学,地域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问题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作为历史学院的本科生,文言文和英语成为我学习最大的困难,我不知多少次为此掉下眼泪。
庆幸的是,我在北师大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和最棒的同学。老师们经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为我讲解时总是放慢语速,一次不懂讲两次,两次不懂讲三次,直到我听懂为止。同学们也主动帮助我,在交流探讨中,让我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下,面对困难时,我学会了毫不畏惧、永不言败。
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说到刻苦和坚持,我绝对不输给别人。作为一名师范生,为了提升教学基本功,我每天坚持在镜子前练习讲课,每周找老师试讲点评。经过不懈努力,老师们对我的评价,从第一次上讲台时的“还得加油啊”变成了大三结束时的“你很优秀,当老师没问题”。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手语和盲文,希望能够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
除了学业,我还注重全面发展。我始终认为,只有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党的事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看来,党员的本质在于奉献,我主动报名担任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我不仅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党员,也成了同学口中的好“大姐”。
2014年9月9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在全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考察,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我有幸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当时总书记就坐在我对面,我发言时,他一直微笑着看着我,我心里可温暖了。我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扎根边疆、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决心,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
座谈会上,总书记还关切地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座谈会后,我将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公费师范生的教诲和期望,传达给身边同学。我将总书记对边远地区教育事业和广大教师的关心与嘱托带回家乡的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带动更多的同学志愿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激发更多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使命感。
回报党和国家的关爱
“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报答祖国的培育之恩”
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当外科医生的父亲,在我出生没多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我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我看来,好好学习就是孝顺母亲。从小学到高中,我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及过硬的综合素质,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并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及各类奖学金。对于家境贫困而又坚定求学的我来说,这些奖学金无疑是雪中送炭,使我顺利完成了各阶段的学业。进入大学后,尽管家庭困难,但我没有向学校申请资助。因为我觉得,国家对自己的帮助已经太多了。
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政府为我减免了学费和住宿费,每月还发放生活补贴。因此,我把获得各类助学金的机会留给了更需要的同学。大学期间,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空余时间,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回报党和国家的关爱。我的求学与成长之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而我已经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带到家乡的讲台,成为一名普通而又光荣的人民教师。
实习期间,凭借扎实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我被乌鲁木齐市第23中学录取。但我十分清楚,这不是梦想的结束,也不是梦想的完成,而仅仅是梦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第一步,还有更多全新的挑战等着我。
工作后,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等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课。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让我有机会认识优秀的前辈,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钻研科学的教学方法、尝试全新的教学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材料,我曾获得了所教两个班及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分别为55%和50%的教学成绩。
在2015年、2016年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组织的教学比赛中,我先后在微课件、现场手写教案、双语教学大赛中获奖。这些荣誉见证着我的坚定不移、毫不松懈及勇于争先,更见证着一名维吾尔族人民教师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来报答祖国培育之恩的决心。
主动要求赴南疆支教
“种种变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
从2016年9月2日开始,我主动要求赴喀什地区叶城县双语高中支教。刚到南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吸引了我,而整个喀什地区的巨大发展变化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这里早已不是老一辈口中“贫困”与“落后”的代名词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舒适的居民住房、干净的城市、友善的居民,种种变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这些不就是各民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证明吗?
说到支教的学校,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仿佛置身于大学校园。独特的建筑设计、宽敞明亮的教室与宿舍、美观舒适的课桌椅、教学设备齐全的各类教室(包括实验室、机房等),还有众多毕业于内地高校、有着本科生或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今非昔比,叶城县教育事业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这里的学生享受着15年免费教育和每个月200元的伙食补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没钱上学再也不是他们追梦路上无法跨越的障碍。这里的老师不仅拥有丰厚的待遇,而且还有参加各类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没有条件、没有资源再也不是约束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不都是南疆教育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快速发展的证明吗?
课下,我喜欢在校园里闲逛,与学生谈天说地,与学生一起健身、吃饭。历史老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心理老师,不论教授哪门学科,我都能真实地感觉到学生的善良、老师的友善、领导的关照,他们最真实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最温暖的笑容,都变成了我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我被感动着、改变着,似乎找回了内心深处消失已久的某种珍贵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让我下定决心留在叶城县工作,成了叶城县第三中学的正式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是我努力的目标,更是我的实践准则。我把总书记《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这篇讲话放在案头,遇到困惑时、心生倦怠时、自我满足时,我都会拿出来读读,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当老师越久,我对“四有”好老师的理解也愈加深入,特别是对“有仁爱之心”这点,在南疆期间我的感受最深。我深信,爱是教育的灵魂,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作为历史老师,我比谁都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经济社会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都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见证者及直接受益者。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之一。只要是尊重事实、懂得感恩的人,就应该看清变化、承认发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新疆各族人民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而维护当下的好日子更加不易。自从到南疆工作以来,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并将这种精神力量化作他们发奋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作为年轻教师,我要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勉励学生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每一个老师,传递爱学生、爱职业、爱岗位的教学正能量。
作为共产党员,我要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拥有正确理想信念的有用之才;我要积极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期望,使教师意识到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作为历史教师,我要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史,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要通过讲述“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相关史实,让更多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形成“教师是我终生奋斗的事业”的意识。
“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写的贺匾,道出了新疆2500万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凝聚了近14亿人民的殷切期待。这也指引着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文图片均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