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生态理念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武晓立 发布日期:2020-02-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诉求,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滋养着人们的生态观念,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先进理念,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许多质朴而凝练的阐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即自然,“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代表了古代先贤们对这一问题最朴素的认知。

  《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就要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儒家文化对“天人合一”思想也有着自成体系的阐释。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孟子则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等观点。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古代先贤在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究中,从不同角度阐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发挥良好生态环境所蕴含的极大经济价值,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和思想家的论述中,蕴含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取用有度等生态伦理思想,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集中体现为对生命的敬畏和仁爱。《周子全书》指出:“生,仁也。”“仁”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提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提出“仁者自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强调“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告诉人们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万物,滋养其生长,要承担起人类对自然万物所应肩负的责任,不能随意左右他们的生命,这样才能够“托天下”。庄子提出“物无贵贱”,“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体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关切。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也主张“万物同源”,即人类与万物具有同等内在价值,应一视同仁,和谐相处。

  人们在促进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但务求做到取用有节,在向自然索取时要尽力保护自然,避免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如孔子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讲“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荀子说采伐要做到“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曾子讲“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淮南子·主术训》中说,虽然农民善于劳作,“然不能使禾冬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讲到,“顺天时,量地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等思想具有很大的先进性,主张人的活动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不能无故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和空间。

  可以说,这些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前我们大力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先进的生态思想观念。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当前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借鉴。

  比如,《管子·八观》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为发展齐国政治经济制定了“以时禁发”的制度,“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开采利用自然资源,而要顺应时序,尊重自然规律。他认为,在发展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养护,这样才能实现国家长远的富庶强大。一旦过度采伐,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那么国家发展也就无以为继。这一思想将“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这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较早地阐述了自然生态平衡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生态环境建设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节用”的原则,主张“去无用之费”,强调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当珍惜人力物力,做到“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当前,我们要积极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反对各种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的现象,让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成为时尚,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