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这里很脆弱,但也很顽强”
西藏阿里干部情洒祖国西南边陲书写别样人生
援藏改调藏干部高宝军(中)。
革吉县小学校长的强巴曲珍。(受访者供图)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距离拉萨17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就是位于中国版图最西南的西藏阿里地区。因地处偏远,高寒缺氧,阿里地区成为常人不愿去的荒凉之地。
但阿里干部职工克服环境恶劣、亲情难顾等困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以高度的大局观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高度的使命感维护边疆稳定,以高度的责任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祖国西南边陲不断书写共产党人扎根边陲、长期建藏的忠诚与担当。
“与苦寒抗争,与海拔叫板”
阿里地区北接新疆,西南方向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边境线漫长,稳边控边任务繁重。但阿里的干部职工并没有因为海拔高、距离远而忘记使命。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常年坚守工作岗位,履职尽责,奉献担当。
普兰县巴嘎乡海拔4700多米,终年多风、酷寒缺氧的环境让很多干部失眠严重。乡党委书记王俊华经常凌晨三四点钟才能入睡,早上困得起不来。“但为了工作,扶着墙也必须起来。”王俊华说,组织上出于关怀考虑,每年允许阿里的干部休假70天,但很多干部因为“身体已经适应高海拔、休假回来更难受”而不敢休,因为“工作摆在那里、干不完心不安”而不能休。
王俊华的爱人孩子在河北老家,他一个人已经在巴嘎乡过了四个春节。“人是靠精神活着的”,采访时,王俊华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作为乡里的一把手,方方面面都要操心。过年不回家感觉对不起家人,回家了又担心工作上的事情。”
阿里的大美风光令游客沉迷,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阿里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据了解,在阿里地区工作五年以上的干部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性疾病。
毗邻新疆的日土县泉水湖公安检查站,是新疆进入西藏的第一道护城河,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这里海拔5118米,常年狂风肆虐,苦寒刺骨,被当地人称作“死人沟”。
坚守在这里的干警,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跳过速、长期失眠、食欲差、脱发、牙齿松动等症状。嘴唇干裂发紫、皮肤黝黑粗糙、头发干枯凌乱是干警们一致的外表特征。检查站负责人蔺江平说:“泉水湖检查站的每一位民警,都在这里学会了与苦寒抗争,与海拔叫板,与寂寞为伴。”
受访干部们说,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但工作必须有人干。阿里地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张见患有严重痛风,十多年承受剧烈疼痛和走路不便的困扰,不但从未请过一次病假,有时连正常休假都不休,坚守工作岗位。噶尔县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人尼玛琼达,因公负伤断了两根肋骨,一度面临生命危险。手术后县里劝他休息一段时间,但他坚持上街维持市容市貌。他说:“净化工作是城市脸面工作,马虎不得。”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退休”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面积与三个浙江省相当,达30多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不到杭州市西湖区的十分之一,仅11.9万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成本高等,脱贫攻坚难度大。在中央和西藏自治区的关心支持下,阿里干部职工抓关键、补短板、攻难关,不因地处偏远而降低扶贫标准,在最艰苦的地方向贫困发起攻坚战。
2018年10月初,西藏自治区宣布25个县(区)脱贫,噶尔县榜上有名,成为阿里地区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干部群众都说,这和县委书记高宝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高宝军是2013年陕西省派出的第七批援藏干部,2016年援藏期满申请调藏工作,担任噶尔县委书记。由援藏到调藏,高宝军迈出了很多人迈不出去的一步。
彼时,噶尔县贫困发生率达20%,脱贫难度较大。高宝军立下“不摘穷帽交官帽”的军令状,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全县5个乡镇15个村居500多户贫困户。
如今,高宝军已走遍全县3000多户农牧民家庭,两年没有休过一次假。他联系陕西纺织企业帮扶噶尔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学习纺织技术,创造性地在阿里高原发展无土栽培果蔬种植,开展种树工作。这场“绿色革命”不仅缓解了干部群众吃菜难题,让阿里变绿了,更让数百名群众有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他也因此被群众称作“菜篮子书记”“种树书记”。
2018年,高宝军的爱人也调入阿里工作,更加坚定了他长期建藏的决心。采访中,高宝军不时提及对先遣连英雄李狄三、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共产党干部的敬仰。他说:“我选择留在阿里,这既是党的号召,也是个人的选择。”
改则县先遣乡是解放军先遣连从新疆进入阿里、解放阿里的第一站,也是改则县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乡镇。现任乡长西若2004年以来一直在此工作。他身患严重高原疾病,曾在工作岗位上晕倒两次,其中一次还差点丢了性命。组织打算把他调离先遣乡,他说:“先遣乡是无数英雄奋不顾身、流血牺牲的地方,这里还有很多群众要我们带着去脱贫。这时候调离,我岂不成了脱贫攻坚战的逃兵?”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阿里地区分公司驻先遣乡巴热村干部加央贡桑,驻村时间已超过4年。其中两次是因为公司没有合适人选,他主动请缨。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加央贡桑四方“化缘”,帮助村里开办了惠民商店、便民茶馆等,想办法扩大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他说:“只要这里的群众不脱贫,我就不退休。”
“越是苦越是累,越是需要党的干部”
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长何兴茂说,近年来,阿里地区深入开展“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当干部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怎样当好干部”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增强他们扎根阿里、建设边疆的坚定信心。
革吉县是纯牧区,教育曾经很落后。1998年从湖南岳阳师范学院毕业的强巴曲珍放弃在拉萨工作的机会,选择到革吉县完全小学工作,把20年青春热血献给了牧区的孩子们。这期间,强巴曲珍成长为学校校长,多次获得自治区名校长、优秀教师等荣誉。也曾有调离的机会摆在她面前,但她都放弃了。她说:“牧区环境很艰苦,教育更落后,更需要优秀教师。”
一批批有志青年主动到阿里历练成长。阿里地委办公室干部郑殿之,是一名出生于江南水乡浙江的“90后”,2017年大学毕业后到阿里地区工作。他的父亲希望他辞职回家继承家族企业,可他拒绝了。他说:“阿里是正在崛起的边疆地区,这里有广阔的平台,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曾在西藏自治区纪委挂职锻炼的卢青山原本可以留在拉萨,但他反复思考后还是决定返回阿里地区日土县工作。他说:“阿里这样艰苦的地方更需要发展,更需要干部。”从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主动申请调到阿里地区噶尔县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蒙古族检察官曩扎德日希说:“艰苦地区是锻炼干部的大熔炉,到阿里工作我不后悔。”
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说:“生命在阿里很脆弱,但也很顽强。解放阿里的先遣连、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阿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阿里干部职工将对标新时代的任务要求,为祖国守好边,为群众谋幸福,续写新时代的阿里精神。”(记者段芝璞、张京品、张宸)
(编辑:周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