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路上,做一艘不靠岸的船—— 记大连民族大学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董斌
来源:中国民族报 贾慧芳 发布日期:2019-08-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董斌(左二)在光学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测试实验。 大连民大供图


   董斌,大连民族大学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稀土纳米光学与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等基础与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评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在纳米尺度下,光子和物质的“碰撞”会产生奇妙的物理效应。20多年来,从初入科研领域的毛头小子到研究纳米光子学的教授专家,董斌日复一日地摸索,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探寻着纳米光学世界的秘密。

   “人在学习的路上特别像一艘船,起步是非常困难、非常慢的。但当你进入平稳运行的状态,耗能最小,速度也能得到保证。一旦靠岸修整,再起步就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董斌经常把学习比作行船,因为他深知,在科研的路上,只有躬下身子不断学习,才能走得长远。

   走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

   2007年,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董斌,来到大连民族大学任教。彼时的大连民大,是个科研力量尚不强大的高校,但在他看来,这正是大显身手的好地方。

   “学校虽然年轻,但正处于发展中,势头很足。校领导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不少经费建设实验室,为我们做好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董斌回忆道。

   近年来,大连民大的实验条件一步步改善,董斌也在专业领域不断前进。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董斌决定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既要保证完成好学校的教学任务,也要出研究成果。”回忆起博士后的那段生活,董斌充满了感慨。通常,董斌晚上7点下课后,到食堂简单吃点东西,便匆忙赶到大连市金州火车站,买一张去往北京的卧铺火车票。对他来说,在火车上的这一宿是难得的休息时间。

   第二天一早到北京后,董斌在车站附近吃完早餐,便直奔研究所。一进实验室,他迅速切换到昼夜不息的状态,一直工作到凌晨。

   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的3年中,董斌也数不清这样的行程有多少次。他频繁地往返于大连和北京之间,一路的舟车劳顿他早已习以为常。

   “现在想来这个过程好像挺辛苦,但当时真的没什么感觉,可能是乐在其中。”董斌认为,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实,读硕士研究生之前,董斌是个贪玩的学生。这几年,每当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不少人会提出疑问:“你怎么还能当上教授、博导呢?”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董斌背后的付出。

   从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起,董斌就知道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可走,他总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从2006年博士毕业一直到今天,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可以说,不断学习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董斌说。

   2015年,董斌入选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资助项目,前往德国马尔堡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第二年,他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访学。在他看来,在不同的团队里跟不同的人合作,涉猎不一样的内容,学到的东西会更有启迪性。

   多年的不懈努力,让董斌在科研的路上开了花、结了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博士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这些荣誉背后倾注了多少汗水,只有董斌自己知道。

   一点一滴,功到自然成

   对于董斌来说, 2012年的春节有着特殊的意义。此前1个月,他把一项历时6年完成的研究成果投稿至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腊月二十五,正准备回老家过年的董斌,突然收到了该期刊编辑发来的电子邮件——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一般来说,这样权威的期刊不会这么快回应,除非是拒绝的回复。出人意料的是,邮件中写满了修改意见。董斌当即决定留在学校,准备利用假期迅速“攻关”。

   为了提升论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董斌决定大量学习相关文献资料。不过,要在短时间内把三四十篇顶级外文文献琢磨透绝非易事。除了吃饭和上厕所,董斌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修改论文。资料全铺在床上,电脑放在手边,困了就眯一会儿,醒来后接着改。整个假期,董斌满脑子都是这篇要修改的文章。

   2012年2月初,董斌终于把这篇沉甸甸的论文稿件再次投出。3月16日,论文在《Advanced Materials》刊发。这一论文发表后不久,就在业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通俗地讲,董斌的这项研究,就是要研制出发光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环境友好型稀土氧化物发光材料,以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一方面,难在这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利用高阶激发态能量传递过程,能够显著增强高达4个数量级的稀土氧化物的上转换发光。从发现到验证,董斌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一方面,难在变偶然为必然。董斌用了6年的时间去伪存真,进行了上千次实验,不断地计算数据、查阅资料,通过大量看似重复的工作最终得出科学结果。

   “做科研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下就能打通任督二脉,从而获得绝世武功。更多的时候,做科研是枯燥的、无聊的、烦琐的,要通过大量的重复工作才能达到质变。”在董斌的眼里,一点一滴,功到自然成,是做科研最好的注脚。

  “做科研就像钓鱼,要耐心等待鱼儿上钩,要耐得住寂寞。”董斌说。在校园里,几乎每天晚上,学生们都能在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

  在学生们的眼里,董斌是个不折不扣的“科研狂”。做实验、处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答疑解惑……经常直到门卫大爷来锁门,他才肯离开实验室。

  “我国是个稀土大国,但离稀土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国家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学科优势。”董斌相信,未来稀土光电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他将继续在这条科研路上奋力远航。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