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19马尔康第八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上,各族群众一展风采。
阿坝州委宣传部供图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我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康定市、泸定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汶川县的机关、企业、社区、乡村,调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情况。九龙县、理县分别是甘孜州、阿坝州的汉藏彝、汉藏羌杂居区,创建最具样本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民族平等及平等基础上的团结联合。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发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族团结进步发表重要论述,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意义
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抓手。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我国2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民族地区,居住着30多个跨境民族。由于地缘和血缘关系,境外政治环境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影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稳边固边的重大任务。在国际形势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改变;在国内条件方面,社会变革、利益多元,带来民族领域人民内部矛盾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利于克服和消除危害民族团结的不良因素,有利于减少和化解民族领域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必然要求。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加强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视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国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边疆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发展不充分、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都是民族地区。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分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汲取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总之,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超越了民族、血缘、语言、文字、宗教等范围,把不同地域、行业、职业、利益群体凝聚成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长远性、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现路径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抓手,以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方位,必须处理好“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发展,形成凝聚力更强、包容性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以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56个民族都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梦,中华民族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各民族要手挽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三个离不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随着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交往范围加大、交流程度加深,各民族在保持基本特征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一致性逐渐增多。要注意用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把钥匙”,把握“两个共同”主题,坚持尊重差异、承认差别、缩小差距;正确处理差异性与共通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促进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抓手,让民族团结进步之树根深叶茂。健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创新载体和方法,拓展宣传空间,建设教育基地,注重舆论导向,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以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不能本末倒置。在实践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二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进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四川藏区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阿坝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展现新气象。去年,甘孜州通过了省级评估,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村、社区)4个、示范景区2个、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县4个、教育基地1个。国家和省、州表彰模范集体1185个、先进个人718人。今年6月,阿坝州通过了省级评估,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7个、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1个、示范县5个。国家和省、州表彰模范集体338个、先进个人1008人。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健全综合保障、目标考核等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宗部门综合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州县乡村“四级联创”的工作格局。把创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
凝聚思想共识。把教育引导、凝聚共识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以甘孜州、阿坝州丰厚的红色资源为教科书,讲好民族团结的藏区故事;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事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宣传教育,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厉行法治管理。全面推进民族事务管理法治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提升了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牵住寺庙管理这个“牛鼻子”,以藏传佛教为重点,以五明佛学院、亚青寺、格尔登寺等寺庙整治为核心,依法强化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和谐平安宗教场所,使藏传佛教和寺庙僧尼成为不可或缺的创建力量。
开展结对共建。甘孜州深入开展创建“七进”活动,全覆盖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全州5.4万名公职人员与21.3万户农牧户,1690名州、县级干部与529座寺院及僧尼结成共建对子;阿坝州以“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统领,全州党员干部与19.2万户农牧民群众、1.8万名宗教界人士建立帮扶机制,厚植群众基础,创建体现出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特点。
增进文化认同。把文化认同作为创建灵魂,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强化民族文化挖掘、整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作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戏剧、曲艺等优秀文化作品。理县通化村提出,“吹响民族团结这声号,拉紧社会稳定这根弦,弹出和谐发展这支曲,唱好文化繁荣这台戏”,在“吹拉弹唱”中把民族团结的氛围营造得浓浓的。该村“妈妈快板队”经常表演饱含乡土气息的文娱节目,为创建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发展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力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九龙县引导乌拉溪、子耳乡的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理县支持桃坪乡、丘地村乡村旅游竞相发展,积累了“富民强村”的宝贵经验,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甘孜州、阿坝州的创建工作还有薄弱环节:一是基础不牢固。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发展不充分,城乡差距大,经济基础还不牢固。二是载体不丰富。创建理念、手段、方法亟待创新,载体比较单一,互联网、新媒体应用不够,创建多是“大水漫灌”,教育引导还有盲区和死角。三是文化传承尚需加强。急需加大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力度。
四、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建议
四川是民族人口大省,少数民族人口有595万,民族工作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2020年、2022年分别是甘孜州、阿坝州建州70周年,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具有里程碑、标志性意义的大事。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再次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以创建促改革谋发展,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竞争优势。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村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创新载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理念、手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性、思想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创建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突出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特点,找准创建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民族情感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实施“创建+”“七进+”,搭建示范平台,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社区、乡村、单位、学校等,形成以点带面的创建格局。
教育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发端于基层、发展在基层、成就靠基层,各族干部群众是创建主体。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教育引导机制,使创建入脑入心、落细落小,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平台,重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滴灌教育、心田植种,变“大水漫灌”为“细流滴灌”。突出多层次、宽领域、多样化,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拓展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各族群众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在交流中增加感情、在交融中增进认同,成为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文化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留住民族记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创作一批精神文化产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和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革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陈规陋习,在创建中破陋习、树新风、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加强领导,为创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通力合作、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具有互助性、包容性、原则性、协商性的创建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以及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的“三个特别”要求,培养和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民族干部队伍,注重发挥“关键少数”在创建中的表率作用,切实发挥他们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航标灯”“指路牌”“主心骨”“领头羊”的作用。
(作者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