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润台沙
来源:新华网 潘德鑫 发布日期:2019-08-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临近黄昏,炊烟渐起。在贵州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准备生火做饭的村民锁兴全,盯着正放水的银色水龙头一动不动。

  老锁说喜欢听这“哗哗”的水声。年过半百的他,半年前才第一次在家听到这水声,“还没听够”。

  他不愿挪动半步,也是担心水桶接满时没人及时关掉水龙头,水漫到地上。一滴水都不能糟蹋,这是台沙人久困于水被逼出来的习惯。

  台沙村是贵州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7%。缺水是台沙的穷根,相比于腰包瘪,台沙人更怕水缸干。

  海拔落差大、石漠化严重,多种因素叠在一起把台沙变成了“漏斗”,雨水再多,也留不住。

  台沙到底有多缺水?

  家里来客,宁愿其多吃些牛肉,也不舍得多舀一瓢水给客人喝,水比肉金贵;一周能洗一次澡,就是全村最爱卫生的人,也是最“富有”的;一盆洗脸水全家从早用到晚,最后还要用来喂牲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打了一口3米深的井,取名“猫家水井”。为防有人夜里偷水,全村人得轮番“守井”。即便如此,水还是远远不够,得去山里背。

  “说起水,就觉得肩背疼。”70岁的村民张才文回忆,20多年前取水要到3公里外的山泉眼用桶背,上山下山一趟下来,壮小伙也得走2个小时,每趟最多背50斤,背够一家人一天的水,至少要花6个小时。

  “上半夜背回水,下半夜才能睡个安稳觉。”老锁说,山泉眼的水也并不充裕,“去晚了连泥疙瘩汤都没了”。

  前几年,上山背水的人少了,上房守水的人多了。2000年起,村里外出打工挣了钱的年轻人陆续回家修房子,他们不仅换掉了茅草房、瓦房,还发明了“房盖水”——

  不管新房子是一层还是两层,一律是平顶并用水泥硬化,四周还要垒上10多公分高的房檐。从高处看,每个屋顶就是一个收集雨水的“小水池”,村民用水管将屋顶的水引至屋内的水窖。

  “房盖水”后来也得到了政府支持,村民修配套的水窖能得补贴。但“房盖水”仍是“望天水”,在旱季,台沙还会缺水。

  “带人打过几次井,没有成功过,有的凿几十米不见水,有一处凿出了一点水,但黑乎乎的不敢喝。”在台沙工作了近30年、找水也找了近30年的村支书张明友曾无奈放言,“谁能找到水,村支书就谁来当”。

  2018年底,张明友欣喜无比,台沙终于来水了。

  当年,为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贵州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城县在20个乡镇66个村建设饮水工程,其中就包括投入900万元在台沙村修建的、可容7.5万方水的“后麻窝”山塘,配套建了水厂,拉了管线。

  如今,全村1075户全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水不愁了,但台沙人“惜水”的习惯仍保持着,哪怕是“房盖水”也要留着洗衣、饮牛。

  张才文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惜水”就是珍惜、感念“挖井人”的恩情。

(编辑:李鹏臻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