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而乡村振兴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实践。
游客在坤站村品尝当地特产。 孙文振摄
释放新动能 打造新样板
绿海翻波,奇峰耸立。初夏时节,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一栋栋特色民宿点缀在壮美山水间,与诗画乡野相映成趣,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以前,我们这里是一个贫困村,环境脏乱差。这些年,在政府政策扶持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变好了,村子变美了,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卜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桂林介绍,卜花村2019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一批精品民宿,还利用当地农户闲置的民房改造成民宿,至今已建成支书小院、呼喜小院等特色民宿。
近年来,崇左市依托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民宿+民族团结”“民宿+非遗”等融合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增收,让民族村寨“美起来、富起来、融起来”。“我们创新推进‘旅游民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崇左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族群众共同推动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不仅南方的乡村旅游火爆,祖国北疆的乡村旅游也火起来——
蓝色的轨道小火车载着游客穿梭在稻田里,驿站文化产业园里游客络绎不绝……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紧扣“铸牢”主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民族文化、驿站文化为特色,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将这个拥有300多年驿站文化历史的多民族聚居村落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
“我们聚焦生态宜居,打好‘乡村治理牌’;聚焦产业振兴,打好‘产业富民牌’;聚焦特色文化,打好‘民族团结牌’,将坤站村打造成为和美村寨‘新样板’。”坤站村党支部书记钱慧敏介绍,坤站村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红石榴服务窗口”“民族咨询台”等服务平台,打造“红色网格驿站”阵地,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村庄产业有特色、家家和美有爱心、人人增收有奔头”的良好局面。
唱响主旋律 谱写新篇章
在赤水河畔的群山之中,有一个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多民族聚居村——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这里与四川省叙永、合江两县毗邻,各族群众交融互嵌、团结互助,唱响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主旋律。
民族村立足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红军“四渡赤水”期间的战斗遗址、贵州第一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以文化交流、语言沟通、行动交融为目标,推动各族村民共同保护好利用好竹编、独竹漂等非遗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好红色基因,增进情谊、共同发展,营造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该村被命名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小河流水潺潺,屋舍错落有致,村民敦厚亲切……走进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一幅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什大股村加强党建引领,紧扣“铸牢”主线,依托“三会一课”,常态化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组织开展“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党课、“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培育了“五彩党建”“红漫稻田”等党建品牌。
针对全村种植作物单一的情况,什大股村“两委”带头承包120亩土地种植“黑鲨西瓜”,并成功注册“蒙新农什大股”西瓜特色品牌,探索“一地种两茬”新模式,鼓起村民“钱袋子”。经过持续探索,什大股村成功打造了“党员教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在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县街镇王家庄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家庄村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环境提升、文化赋能、产业融合、干部培养,探索出一条“党建+治理+文化+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把曾经的产业薄弱村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示范村,推动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向“绿净美”蝶变。“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三轮驱动’模式,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王家庄村党委书记马恩普说。
创建新实践 画好“同心圆”
在海拔3300多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时光见证着一个个“蝶变”的故事。
走进果洛藏贡麻村,“腾志”(藏语意为“团结”)广场最先映入眼帘。广场中央的巨型雕塑,是一本打开的书本造型,书页上一双手托举着一个鲜艳的石榴,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民们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有的村民正在家门口向游客介绍特色农产品。民居的墙壁上,“听党话、跟党走、乡村兴、人民富”的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2013年以前,村里人居住的大多为土坯房、且位置偏远,交通、生活、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不方便。”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果洛藏贡麻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脸上有藏不住的喜悦,“自牧民安置新村、农牧区危房改造等一个个惠民项目实施以来,村里人搬进了红砖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刚察县民族团结示范村”“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村”“全国社会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近年来,果洛藏贡麻村干部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乡亲们把对党中央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正在朝着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目标努力。”索南才夫旦说,“我们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愿景图’就能一步一步变成‘实景图’。”
今年“五一”假期,游客慕名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风景如画的岘山脚下,走进三屯镇东保村观赏油菜花,陶醉在乡村美景中。
东保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近年来,东保村利用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探索“农业+文旅+项目”融合发展之路。“我们形成了肉牛养殖、香菇、旱稻种植等七大支柱产业,村集体产业产值达4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300余万元。”东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建胜介绍,东保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乡村振兴,形成稻田音乐节、“独稻三屯”稻田季等活动品牌,依托稻田小镇、研学等项目,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汝阳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的支持下,东保村积极参与“同心圆·共发展”活动,与周边村结对共同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被命名为“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近年来,汝阳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结合特色村寨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等,在县辖13个乡镇、220个村(社区)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在广袤乡村画好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
“我们将继续创新载体,拓展创建覆盖面,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情感上相互亲近,让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汝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青海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