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多措并举,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力,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加强思想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开展政策理论辅导、培训等,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编发《民族工作应知应会》《民族工作图说》等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铸牢”更加深入人心。依托靖边县小河会议旧址、杨家沟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砥砺前行的光辉历史,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题培训,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情感相融。通过一系列学习、培训、观摩、宣讲等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聚焦产业赋能,走向共同现代化。借助与新疆交流频繁优势,突出对新疆产业发展的帮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做强煤化工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加强与新疆准东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推动煤炭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为新疆加快建设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贡献力量。做精羊绒毛产业。延长、补齐、盘大、加固羊绒毛产业链,推动有关民营企业与新疆棉纺企业签订服装和原绒采购协议,带动羊绒毛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做优特色农业产业。推进陕煤榆林合力公司与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西部机场集团建立三方合作关系,拓宽本地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销路的同时,带动新疆策勒县红枣种植、收购、加工等产业发展。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促进在榆流动人口就业增收、创业致富。
促进文旅融合,深化各民族“三交”。坚持以文聚心。挖掘泥塑、唢呐、剪纸等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编创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精品,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展演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体验、“歌从陕北来”全国展演等活动。坚持以文化人。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民族团结公开课、政策宣讲、文艺表演、电影片段展播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工作成就,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坚持以文赋能。以长城、红色、边塞、黄土、黄河等为主题,打造、推出五条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引导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着眼青少年群体,厚植家国情怀。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做好青少年“筑基”工作。宣传教育进校园。榆林市第十一小学每年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演讲比赛,培育“红领巾”宣讲员,开展“铸牢”研学,铸牢中国心、中华魂;靖边县举办“陕北民歌进校园”活动,通过看、听、学、演有机结合,让学生领略非遗魅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爱心慈善进校园。依托榆林市民族团结促进会,引导爱心慈善活动向校园集中、爱心慈善资金向校园倾斜、爱心慈善服务向校园延伸,推动爱心慈善成果转化为“铸牢”持久动力。榆林市工商联携手市慈善协会开展公益助学,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赴青海省的学校开展“石榴籽一家亲”互动交流、爱心捐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阵地建设进校园。榆林学院积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常态化组织学生接受革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参加“驼城石榴红”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铸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聚焦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榆林市建成市级服务管理中心、县级服务管理工作站、街道社区服务管理窗口三级网络体系,通过暖心的社会服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定边县出台关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若干措施,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在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给予帮扶,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明楼街道顺应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趋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各族群众做到生活、上学、就业、创业、办事“五必帮”,真正让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