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明证!“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来源:中国民族报官方微信 万四维 发布日期:2025-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45名来自贵州大山的孩子奔赴北京,用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点亮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他们的衣服上,绣着祖母传下的蝴蝶纹样,染着蓝靛草的自然气息,每一针都藏着大山的色泽。本次登台的萌娃有的此前从未走出过村寨,有的用课余时间学习绣花针法,但他们都曾登上过贵州“村T”这一“秀台”。

  近年来,贵州台江“村BA”、榕江“村超”等“村”字号活动频频出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标志性事件。2024年7月,借着“村”字号IP的响亮名号,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场由村民自发参与的“村T”应运而生。

  身穿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手持印刻时代记忆的农耕工具,踏着独具韵味的自信步伐……每周五、六、日晚上7点到9点半,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风雨连廊成为人声鼎沸的时尚T台。由当地村民等组成的“草根”模特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这一村民自发参与、展示民族服饰的公益T台秀,经由互联网传播,迅速爆火,将贵州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打响了贵州“村T”的名气。

  图片

  ▲“村T”现场。

  贵州“村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村民的广泛参与,这也正是贵州“村”字号活动的共性。从1岁多的孩童到84岁的老人,村民们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T台的主角。大家共同参与活动策划、组织表演,把舞台交给“草根”模特,将苗绣、银饰、非遗美食、芦笙舞、农耕工具等搬上T台,让传统与现代交融,展现乡村文化的古朴与时尚。

  图片

  ▲贵州省凯里市苗侗风情园贵州“村T”现场。 杨春林供图

  村民的参与不仅是对文化自信的表达,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在50米长的T台上,村民们秀出手艺风采,表达了满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自豪、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的力量。通过“村T”,村民在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同时,还增进了与更多人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111111.jpg

  ▲爆火出圈的“苗族爷爷用农具扛孙女走时装周”视频。图片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贵州“村T”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在“村T”的框架下,每个乡村都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当地的手工艺品、民俗节庆上,更延伸至田园风光与人文互动中。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村T”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又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当非遗传承人从山野走向霓虹,当古老技艺在T台重获解读,这生动诠释了:最好的文化传承就在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半径里。

  2_1600_3000_gif (1).jpeg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贵州“村T”少女与观众互动。图片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例如,“村T”吉祥物小T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手工艺,而其制作工艺则借助现代技术实现精益求精。小T等吉祥物激发青年群体对非遗技艺的兴趣,许多年轻人因而主动加入非遗技艺传承队伍之中,为乡村文化繁荣增添新生力量。

  在数字化时代,贵州“村T”还通过科技赋能,进行一种全新方式的文化传递。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村T”打破地域限制,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参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从全球任何地方进入贵州的乡村场景,沉浸式体验苗族聚会、侗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现场,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图片

  ▲“村T”现场。

  贵州“村T”的走红,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实践。随着“村T”影响力的持续扩散,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凯里苗侗风情园里的风雨桥连廊俨然成为新的文旅打卡地。

  同时,“村T”在全网掀起“最炫民族风”,带火凯里周边的“绣里淘”非遗集市。蜡染、刺绣、银饰等文创产品迅速出圈,带来产品订单量的增加。这种“淘货+走秀”的结合,不仅让游客体验到贵州非遗之美,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村T”这一文旅融合平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说,贵州“村T”是非遗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延伸,更是对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这一实践让群众性文体活动得到健康发展,让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面貌得以展现,更为乡村文化“走出去”探索了新路子。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贵州“村T”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