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西南部,风光旖旎的鹅泉河边,有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靖西市旧州古镇。悠久的历史给旧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八桂大地灿烂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靖西市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特色,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相连,促进城市活力全面迸发。
“绣”出团结增收新图景
在广西,有山歌的地方,就少不了绣球的身影。
抛绣球是广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用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唐宋时期,“飞砣”发展成为用布、麻等制作的“五色球”,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今天用来传情达意、娱乐身心、竞技强身的绣球。
每逢“三月三”,当地青年男女都会举行抛绣球活动,以绣球定情。2013年,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和壮族抛绣球习俗被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旧州古镇也被称为“绣球之乡”,制作绣球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走在旧州街头,老街的各家各户门口,都坐着缝制绣球的绣娘,上至80岁,下至十来岁,手中彩线翻飞。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流光溢彩,古老的街区也因此亮丽起来。
“绣球一般由12个均匀对称的花瓣组成,代表了一年12个月,月月平安吉祥,也象征着广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旧州古镇导游介绍道。
绣娘是推动靖西市绣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靖西市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市场等资源,在旧州街建立绣球产业发展基地,推动绣球制作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绣娘真正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的理想生活。
“小时候做绣球多是为了赚零用钱,长大后才意识到,绣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友好信使。”绣娘梁炜莹说,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发扬好绣球制作技艺。
爱国精神代代传
“若有战,召必往,敢战能胜。”踏上旧州古镇的瓦氏夫人点将台,一个关于巾帼英雄英勇抗倭的传奇画面徐徐展开。
旧州,是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的故乡。瓦氏夫人原名岑花,是归顺州土官岑璋之女,长大后嫁于田州(今百色市田阳区)土司岑猛。岑氏土司素有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北宋崇宁到明朝嘉靖年间,岑氏有8位土司应诏率兵出征。瓦氏夫人继承岭南地区土司忠诚爱国精神,率领的俍兵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在东南沿海抗倭前线大败倭寇,屡建奇功,成就了一段保家卫国的传奇。
“瓦氏夫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奋勇当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极具现实意义。”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娟说,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华悠久历史浸润下,庚续传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扎根边疆、守护边疆,书写建设边疆的生动实践。
时代流转,精神永续。近年来,靖西市进一步挖掘以瓦氏夫人抗倭为代表的历史佳话,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靖西市在旧州古镇建立了“瓦氏故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古镇的“壮音阁”舞台上,《瓦氏出征》的经典剧目传唱不衰,爱国主义成为广西各族群众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