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之江同心·正信正行”新昌—佛教中国化重要发祥地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在浙江新昌举行。来自浙江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保护与传承以及佛教中国化等议题,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更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推进基层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民宗委主办,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会、浙江省佛教协会、绍兴市委统战部(民宗局)、新昌县委、新昌县人民政府承办。
新昌县委书记黄旭荣介绍,在新昌县,距今1600余年历史的大佛寺,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内石弥勒像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近年来,新昌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全力做好研究、修缮、引导和转化。比如为保护佛教石窟艺术,当地积极做好“修缮”文章,2021年启动了大佛寺石弥勒像30年来的首次大修,融合传统工艺与科技赋能,让“千年古佛”重换新颜。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宏度法师认为,新昌在佛教义理和信仰中国化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活跃于此的支遁、竺道潜、于法兰等高僧名士,不仅完成了大批经卷的翻译,还运用“格义”,援引老庄,切磋般若义理,以本土文化阐释佛经,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他希望新昌厘清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脉络、总结“玄佛合流”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佛教中国化未来发展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并阐释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义理,充分发挥佛教的正能量,为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马德指出,弥勒信仰大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从弥勒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中,可以观察到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这时期所发生的中国化的转变。从敦煌莫高窟北凉第275窟的主尊所体现的简括、挺拔、明快的西域风格,到云冈石窟北魏第13窟注重装饰元素的表达、出现“太和风格”,佛教造像开始了本土化进程。龙门石窟北魏后期交脚弥勒的褒衣博带、隽逸清癯,表现的是中国中原的审美取向。新昌地区的弥勒信仰在东晋时行就广为流行,新昌弥勒大佛像虽经后世不断重修,仍不失当年风貌。新昌弥勒大佛形体壮硕丰腴,是南北朝后期艺术风格转化的代表,这种风格在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响堂山、巩义等北方的大型石窟中都有所体现。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发表了《造像与督官——新昌大佛的建造与意义》《新昌剡溪与北方石窟寺三十五佛造像述略》《石窟、石像与石城:早期江东佛教的“石头”叙事》《山东佛教石窟和佛教遗址及其文化价值》等与佛教石窟造像研究与保护相关的文章。
“保护石窟造像是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这些造像不仅代表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更是他们对于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光泉法师认为,新昌大佛寺石窟造像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要将其置于中华文明不断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研究,更要注重挖掘其现实意义。
绍兴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叶卫红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新昌在佛教资源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的成绩,希望切实做到继承传统、结合当今、着眼未来,发挥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影响力,集思汇智、寻策拓新,进一步做深佛教中国化研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幕式上,“浙江省佛教中国化研究基地”正式揭牌,落户新昌。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