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武定县进一步深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实践,施切实之策、行有效之举,不断提振民族团结进步新精神、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新内涵、跑出民族团结进步“加速度”,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级版,竭力书写各族群众深耕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构建“朵朵花儿向阳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喜人局面,全县28万各族人民携手并肩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以跳起摸高为担当 扛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政治责任
武定县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强化政治担当,扛牢政治责任,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武定示范。
强化组织带动。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发挥“党建+民族团结”引领作用,压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责任,打造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34个点位及州、县迎检4个点位。在创建中,培育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的领头雁,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扩面的创建格局,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氛围得到新提升。目前,全县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省级示范单位33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省级和谐寺观教堂4个,州级示范单位178个、示范家庭40户、示范教育基地2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12个、示范户510户。
健全机制保障。健全民族事务协调处置机制,发挥县委牵头协调作用,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形成职责明确、配合密切、运转高效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融入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形成常态化创建机制。建立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保障机制,2017年至2022年,投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项资金7039.3万元。建立“一季度一督查、一年一考核”专项督查机制,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强建好队伍。建设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着力培养懂民族工作、会抓民族团结工作的干部,开展143名村(社区)民族干部能力学历“双提升”行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实现民族干部与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筑牢民族团结的发展基础。
以“五个认同”为方向 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三交”模式
节日互访、“手拉手·心连心”主题活动,开展“产业结亲共建、人才结对带培”活动,定期邀请各族群众进课堂“充电”。2021年以来,10余万名各族群众走进各类技能培训课堂“充电”,培养帮带本土人才7600余名,培育“兴楚英才”60余名,培育国家和省、州级非遗传承人29名、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7名、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5名。深入开展旅游景区、商会、党史教育基地和非遗保护中心“四大联盟创建”行动和“五城共建”,促进各民族互通互学互鉴、交往交流交融。
形成互惠式“共事”模式。持续抓牢民族地区创业和就业两条主线,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强化精准培训,打造民族劳务品牌,发放“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贴息贷款等,积极引导各民族地区群众与当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结共事、联合创业。探索出“文化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刺绣产业发展路径,全县1万多名农村妇女参与刺绣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各族群众在就业创业、生产实践中,共享技术技能、共享管理经验,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开展多样化“共乐”活动。组织11个乡镇民间文艺队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打造牡丹文化旅游节、野生菌壮鸡美食节、彝族火把节、春节百村群众文化活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月月有传统节日,年年有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组织全县送戏进村组活动,近年来累计举办340场次。推动“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模式,2022年武定县被评为全国旅游潜力百佳县。各族群众共生共乐,广大城乡呈现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喜人景象。
武定县以凝聚人心为根本,找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聚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三交”模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形态得到新巩固。
打造嵌入式“共居”环境。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建设多民族共居安置点36个、社区2个,搬迁安置各族群众10654人,把红土田社区、金沙社区、西和村打造成为密不可分的民族共同体典型代表。探索“民族团结+文明实践”融合模式,成功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110个,民族融合、邻里和睦,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营造互动式“共学”氛围。建成11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11个农民文化素质网络培训学校、172个农家书屋广泛开展“互学民俗”、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发展基础
发展是武定县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武定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共同团结奋斗的底气得到增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660元跃升至2022年的14419元。
聚力脱贫摘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入资金75.5亿元,全县25857户1015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17个贫困建制村全部脱贫出列,成功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加大扶持力度。投入产业帮扶资金2.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47个。投入沪滇协作资金5690万元、招行定点帮扶资金2690万元,实施项目69个。发放小额信贷3516户1.7亿元,金额居全州前列。出台“牛七条”扶持政策,努力将武定鸡(肉鸡)“一县一业”产业打造成全州“一县一业”典范,打造“东坡精品柑橘”“己衣芒果”品牌,昊盟、臻骥、同来等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地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打造共同富裕新机制,全县各族群众聚指成拳、抱团发展,形成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美好生活图景。
打造宜居环境。投入资金2.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16个。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精品示范村17个、美丽村庄25个,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森林乡村17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3.5%,集镇绿化覆盖率达32.6%。
提升公共服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2.8亿元,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农村居家养老中心26个,改扩建敬老院4个。保障性住房5962套分配入住。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乌龙河公园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和公园、东岳公园等市民休闲健身场所管护进一步加强,人均绿地面积达10.5平方米,城市品位持续提高。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在全州领先一步并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以依法治理为准绳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联动格局
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积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武定县统筹推进奋进武定、开放武定、法治武定、绿美武定、幸福武定建设,坚持法治武定、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依法依规、实践创新推进民族事务,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纳入涵盖1个县级网、11个乡镇级网、136个村委会(社区)级网、1574个村民小组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体系。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创新推出家庭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婚姻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规划,建设武定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坚决防范民族宗教领域各类风险隐患,努力织就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法治之网。2022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为97.86%,居全省第一位和全州第一位。
以突出引领为目标 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宣教氛围
武定县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润物无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大宣教”格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深得民心,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识进一步凝聚。
开展主题培训,打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擎阀”。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工作机制,在县委党校及各级行政学校开设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课程,为加快创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夯实基层基础。截至目前,在“万名党员进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不同层级班次上,累计举行53场覆盖全县各级领导干部2400多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
突出主题宣传,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心针”。建设宣传阵地,进一步强化主题宣传,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北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狮山大道、乌龙河公园、罗婺路等地段,建设以中华文化符号为主要元素的主题广场3个、主题公园3个,石榴红文化街1条,打造武定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把县委党校、己衣“红军树”纪念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标识碑、中共武定特别支部纪念碑、烈士陵园,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改造提升武定民族中学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扩大社会宣传覆盖面,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晓率。不断打造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模板,编印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选编——《民族同心共筑梦》500册,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拍摄制作武定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巡礼专题片——《民族同心共筑梦》。制作户外宣传牌、宣传展板、标识牌及宣传盾牌504块,制作宣传灯杆、灯箱20余公里,制作宣传画册120册、宣传折页和宣传手袋共2万册(个)、宣传纸杯10万个。启动武定县2022年、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三下乡”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20场次,3800余名党政干部和各族群众参加活动,并同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公约》签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全县民族团结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创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舆论氛围更加浓厚。
加强文化宣传,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汉、彝、苗、傈僳等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节日、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打造一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特征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武定酒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路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有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深入挖掘武定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编印了《武定县革命遗址汇编》。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小彝剧《喜羊羊》荣获群星奖,插甸长岭岗苗族芦笙舞享誉滇中,狮山镇麻傈棵苗族农民画独树一帜,63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徒弟240多名。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鲜活、更接地气,各族群众参与度、认知度、融入度、认同度不断提高。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