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宋洁 发布日期:2023-03-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研讨会现场。宋洁 摄

  3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新疆智库主办的 “文化润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北京演艺集团、经济日报社、新疆职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从非遗保护传承、考古成果挖掘等视角探讨了文化润疆的路径。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主持。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晖春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是稳疆固疆的一个手段,但从长远来看,文化思想的纽带才是抓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路径。思想文化的入脑入心要在“润”字上下功夫,久久为功,应围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持续加强研究。

  经济日报社《艺术与设计》杂志总编钱竹通过介绍万桐书先生对十二木卡姆的抢救性工作以及喀什古城的改造工作,谈到文化润疆工作在现实中有俯首可拾的例子,文化润疆的推进要从问题视角入手,以文化人,久久为功,契合新疆老百姓的迫切需求。

  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强调,开展文化润疆,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涵。他提出,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问题上,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以新疆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为主线,指出新疆各民族音乐形态结构是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万桐书先生为代表的音乐人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润疆,要以纪念学习万桐书先生为契机,立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对非遗保护传承展开深入研究。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五星出东方》舞剧出品人赵佳琛分享了《五星出东方》舞剧制作过程,认为文化润疆的工作应该以非常生动、鲜明、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落实展现,通过有形有感的方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实现心灵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职业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樊军民分析了新疆玉雕的特点,提出在玉的资源利用上要合理有效调控、有序开采。要为玉雕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对玉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要上升到文化认知,进而体现玉真正的文化价值。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认为,考古发掘相关研究成果不但是探索新疆古代社会和物质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必然要求。新时期以来新疆考古工作突飞猛进,成果显著,许多重大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依托优势,在学科建设方面再度加强和细化,充分利用已有新疆高等教育基地的前提下,在创办特色学科和培育考古学人才上下功夫,把考古内容搬到课堂、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提升考古的时代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探讨了新疆昆仑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他通过分析“丝绸之路”和“昆仑”的内涵,提出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是展示国家形象的文化。

  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昱廷结合已有学术研究、重大考古发现等指出,和田玉产自新疆,却在中原开花结果,是我国古代西域和中原地区数千年来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见证。以和田玉为代表的中华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融合开放的特殊文化形式,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华民族“玉汝于成”的精神。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学堂通过分析史前西域文化发展的特点,认为天山地区彩陶系统是中国彩陶非常重要的系统,青铜时代早期铁器在中国西北地区交互作用圈的使用,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特性是中华文明内在的重要特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肖小勇通过分析新疆喀什地区的莫尔寺考古发掘情况,提出莫尔寺作为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佛教在喀什传播的史实,是研究佛教艺术传播和演变的重要资料。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轩提出,应充分发挥各地各级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站位、展品、解说上不断提升,办好各级各类展览和历史文化讲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新疆题材作品的出版,出版体现中华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成果,助力文化润疆。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多元一体”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探讨了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出要挖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社科院新疆智库“文化润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新疆智库将继续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原则,持续研究文化润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