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潜移默化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中南民族大学原创戏剧《吴泽霖》演出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实习生 王嘉怡 谭敏 发布日期:2022-07-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南民族大学月亮化石剧团的演员们正在演出。中南民族大学供图

  一封遗书穿越时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南民族大学师生。

  “我去世后请不要为我开追悼会,也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只希望将我的骨灰撒在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附近的南湖水面上。”

  “我个人的全部专业图书都捐献给中南民族学院的民族研究所。”

  “请将我原放在安伦处的历年稿费共八千元人民币捐献给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作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奖励基金。”

  这是中南民族学院(今中南民族大学)老教授吴泽霖的遗嘱。

  在戏剧《吴泽霖》的最后一幕,中南民族大学月亮化石剧团的演员们尽最大努力还原这一历史。

  笛箫声渐起,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前的空地上,戏剧演出现场的学生与所有演员一齐朗诵《少年中国说》,立志将吴泽霖爱国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吴泽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博物馆的奠基人之一。

  1982年,吴泽霖来到武汉支援中南民族学院重建工作,出任中南民族学院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武汉的南湖之滨,吴泽霖燃尽人生中最后宝贵的8年光阴,烛照了中南民族大学的重建和发展历程。

  1986年,88岁高龄的吴泽霖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在吴泽霖等多方努力下,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落成开馆。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自编自演戏剧《吴泽霖》,用这样的方式致敬一个不能忘记的先辈。

  演出结束后,现场的学生久久不愿离场。“每一个演员的台词、神情都带我入戏。看到最后一幕,吴泽霖先生去世后,不同身份的人前去送别,我忍不住哭了。”该校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学生王陈宁说。

  “话剧共设置7个场景,包括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间节点,完整地讲述了吴泽霖先生在历史重要时刻所经历的事件,生动展现出他一生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马康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9级学生,在戏剧《吴泽霖》中担任导演。

  “戏剧创作是具有难度的,吴泽霖先生现存资料基本集中在学术方面,生活方面的资料太少,很难挖掘出创作素材。此外,吴泽霖先生是一个真实人物,我们必须尊重史实。”马康说,在创作吴泽霖先生的妻子陆德音的独角戏剧本时,团队发现史料中对于他们生活状况的描述只有一句话。后来,通过翻找侧面资料,比如欧元怀先生的资料等,才找到相关细节。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刘卫国曾与吴泽霖先生共事,他说:“吴泽霖先生以80多岁高龄应邀赴我校工作,是因为他一直都想修建一座民族学博物馆。先生认为,民族学博物馆是学生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实验室’,也能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搭起桥梁。”谈到戏剧《吴泽霖》,刘卫国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通过戏剧的形式回顾吴泽霖先生的一生,能够让学校师生从先生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

  “吴泽霖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品质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有待后来者进一步研究、传承和弘扬。”月亮化石剧团指导老师郎剑飞说,来到中南民族大学后,吴泽霖先生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年事已高的他会手写所有的教案和教学材料,经常爬四五层的楼梯去研究生寝室与他们探讨,周末只要学生需要,他都会给予学生指导……

  正是吴泽霖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师风,深深打动了郎剑飞,启发他创作一部戏剧去讲述先生的一生,再现先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人生华章。“我们在创作编排过程中着力融入思政元素,希望用接地气的方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郎剑飞说。

  《吴泽霖》的排演过程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更是一次触及心灵的思想洗礼。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都能更深入地了解了吴泽霖先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学生易晓倩在剧中饰演陆德音女士,她说:“吴泽霖先生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裴毓荪这样的进步学生,也会去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我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平和且热心的人。在对吴泽霖先生有更一步了解后,我发现先生的信仰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这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中南民族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方式之一,《吴泽霖》承载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吴泽霖年谱》作者之一哈正利,分享了吴泽霖最为著名的“天平人生论”:“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好像躺在一架天平上,天平的一头是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为培养我们放进去的砝码,天平的那一头是我们应当给社会所做的事情,所做的贡献。我们一个人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最低限度应当使天平的两头取得平衡。”

  这段话正是吴泽霖治学为人的缩影。他与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同为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曾评价,“少数民族文物能在博物馆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据我所知,那是从吴泽霖先生开始的”,“吴先生走到哪里,民博事业也就到了哪里”。

  “吴泽霖一生的经历对于新时代青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青年人传承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锤炼精神品格具有重要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怀岗说,“学校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用好用活红色家底,用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冒热气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南民大故事。”

  如今,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门前的草地上竖立着一座吴泽霖雕像,他的精神永存于中南民族大学师生的心中。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