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归聚情相依 美美与共幸福来——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约撰稿 廖志荣 梁乾胜 李晓璇 郭亚琼 发布日期:2022-07-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殷切期望。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广西各族人民昂首阔步新征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齐心协力建设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各民族共建共治的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扎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在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这首广为传唱的广西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凝结了几代人的记忆。

  多年来,广西把散落在“乡间地头”的各民族民歌收集整理,经过艺术加工,打造成为一个广为传播的文化现象,“刘三姐”也因此成为广西闪亮的文化名片。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广西,民歌成为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民歌文化”是广西多年来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运而生,向全世界展示了广西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壮美新形象。

  持续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刘三姐”等特色品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获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荣誉,壮族天琴艺术、北海贝雕、瑶族祝著节等1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精品力作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各族人民的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

  打造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携手迈进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余亿元,投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治县、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县等地区,实施一批村屯道路硬化、人饮工程、产业发展等项目。

  毛南族群众的生活随之发生巨变,实现了整族脱贫。2020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传到乡亲们中间。总书记为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感到高兴,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河池南丹县,国家投入近14亿元资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471套,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易地搬迁1.35万贫困人口,南丹瑶族群众欢欢喜喜,搬到了幸福家园。

  人口不到3万的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一类口岸城市,东兴因地制宜创新边贸扶贫模式,让边民在边境贸易产业链各个环节得到实惠。依托澫尾岛金滩旅游资源,不少京族人家开起农家乐和民宿,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2020年6月,京族三岛的人民全部脱贫。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以“公司+景点+农户”的模式运营龙脊梯田,龙胜旅游扶贫模式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梯田修起了缆车,来的客人更多了,收入越来越多。”龙胜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如今的大寨村,成为了国际减贫的成功案例,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也来学习取经。

  “十三五”时期,全区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1个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

  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广西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

  夜幕降临,山水之城的桂林,维吾尔族同胞茹则古丽·图尔荪托合提的烧烤店热闹起来了。3年前,她刚来桂林创业时,由于语言不通,遇到了不少困难。在该市七星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茹则古丽参加了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她的烧烤店顺利开张营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围绕共居、共富、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维“八共”目标,制定实施新时代民族关系促进指导守则。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工作,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群众16.38万户71.02万人。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有序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宁市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全市共建立362个民族之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9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创业街,10个“跳蚤市场”,49个创业孵化站,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桂林市创新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平台,架设起一座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截至目前,南宁、柳州两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全区有2572个全国、自治区、市级、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其中全国66个、自治区534个。广西先后有9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88个单位和293名个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共建共治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守好祖国“南大门”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千里边境线上,各族边民在这里生活,家连着国,国护着家,家国相依,一脉相承。

  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地处边境线上,负责巡逻的边境线长24.5公里。哨兵们需要步行3天时间,才能巡完全部的26块界碑。

  这样的巡边路,该哨所的哨长陆兰军,几乎每周都要走一次。

  陆兰军的父亲陆之方、二哥陆兰廷,都在尖峰岭当过哨所哨长。1996年,陆兰军成为第三任哨长。他立下铮铮誓言:“忠诚于党,坚守使命,服从命令,界碑有我们守护,请祖国放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先后4次组织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125.94亿元,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有效巩固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被称为“瀑布脚下的村庄”。著名的德天跨国瀑布,给这个位于中越边境的村庄带来了美丽的风景。德天村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按照“党支部+公司+边民”的模式经营,竹排统一管理,集中游客轮流出船。边民从世代“守穷边、穷守边”变成如今的“留得住、能致富”。

  广西在全国首创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1513个“国旗工程”点(村、社区、街)覆盖所有陆海疆一线,成为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守好祖国“南大门”的亮丽风景线。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广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凝聚起人民团结奋进、共创伟业的磅礴力量,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