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格日勒(右二)全家福。布仁巴雅尔供图
隆冬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下称“达茂旗”)达尔汗苏木阿拉腾图格嘎查,61岁的牧民娜仁格日勒站在自家草场上,轻声哼唱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歌曲。阳光照在她蓝色的蒙古袍上,明亮而艳丽。
在相隔甚远的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红色蒙古包”内,娜仁格日勒的儿子、达茂旗乌兰牧骑演员布仁巴雅尔用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同心筑梦石榴情》驱散了草原的严寒,也温暖了牧民们的心房。
而在距离达茂草原200多公里的包头市蒙古族中学,布仁巴雅尔的女儿、18岁的高三学生哈林正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观看老师和同学们自编自演的以“国家的孩子”为内容的课本剧《爱在延伸》。
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祖孙三代人共同演绎着团结互助的故事。
“我们过着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现在什么也不缺。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在自家的屋子里,娜仁格日勒翻看着相册里的一张张老照片,思绪回到了过去。
1962年,一批“国家的孩子”从上海来到达茂旗。也是在这样一个冬日,在旗里的托儿所,纯朴的蒙古族汉子仁庆迎着孩子们伸出了一双厚实的大手,一个瘦瘦的小女孩蹒跚上前,抓住了他的手臂,一段跨越地域、民族的亲情就此开启。
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就是娜仁格日勒。从只有一个编号,到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她成了养父母蒙古包里的“小太阳”。
娜仁格日勒的到来,照亮了养父母的心田。在这里娜仁格日勒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虽然不是亲生的,但爸爸妈妈视我如宝贝,陪我在宽广的草原上玩耍,给我买最好看的衣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吃。我13岁那年,妈妈从小卖部给我买了玩具枪;15岁那年,爸爸去那达慕回来时给我买了涤卡裤子,后来还托人给我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如今,这些记忆依然清晰地印刻在娜仁格日勒的脑海里。
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草原父母真挚的情感温暖了来自异乡的孩子,化解了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
在养父母的呵护下,娜仁格日勒随着季节更替,在冬、夏营盘间穿梭,春去秋来,像一匹小马快乐自由地成长,在大草原上牢牢扎根。
转眼间,娜仁格日勒也有了自己的儿女。最让她骄傲的是,儿子布仁巴雅尔成为了一名乌兰牧骑队员。
“我12岁时知道了母亲的特殊经历。后来常听母亲说,没有草原就没有她,一定要懂得感恩。”布仁巴雅尔说,他从小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也喜欢上了音乐,2003年考进达茂旗乌兰牧骑,如愿成为这支红色文化工作队中的一员。
儿子送文化下乡,母亲便在台下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布仁巴雅尔把满腔热情传遍了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总书记的话语,激发起布仁巴雅尔心中的使命感,而血脉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和坚守草原的不竭动力。
如一匹耐劳耐寒的蒙古马,他带着党的温暖,带着自己创作的作品,奔走在达茂旗的大草原上。“大家都觉得是我的歌声感动了农牧民,其实是这片草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和真情感动着我、滋养着我,让我激情澎湃,想要把这些情感唱给更多人听。”布仁巴雅尔说。
岁月之河,静水流深。如今,娜仁格日勒已经成了祖母,18岁的孙女哈林是包头市蒙古族中学的学生。
前不久,包头市蒙古族中学的师生以“国家的孩子”为素材,自编自演了课本剧《爱在延伸》,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蒙古族姑娘都贵玛主动承担了28名从上海来的婴幼儿的养育任务,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大爱无疆的故事。
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深情演绎,哈林不由得红了眼眶:“这里讲述的不正是奶奶的经历吗?”
“我从小就听奶奶讲自己的故事,听爸爸唱自己创作的草原歌曲。”说起这些,哈林十分骄傲。
优秀的教师、完善的设备、多样的功能区……哈林说,在蒙古语中,“哈林”是飞翔的意思。身处花园式的校园里,她正为展翅飞翔蓄积着力量。
精神血脉,生生不息。在大草原上、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的娜仁格日勒,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布仁巴雅尔的心里,也照亮了哈林的梦想。
“成为对国家有用的好孩子!”这是奶奶和爸爸对哈林的期望,是哈林的梦想,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梦想。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