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感谢党恩情——宁夏政协委员黑保章在自治区两会上的心里话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发布日期:2022-02-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一个山大沟深、气候干旱、土地贫瘠、苦甲天下的地方——同心县原纪家乡龙北沟村。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种了一包子,拔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足以说明当时是多么的艰苦。

  而如今,刚刚脱贫的老百姓欢欣鼓舞,兴高采烈。高兴的是我们脱贫致富了,高兴的是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高兴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保护,可以生活得无忧无虑。

  忆往昔 家贫如洗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时刻为吃穿发愁。一愁水。我们村的人吃水要到五里外的井上去打水,一遇到干旱,井水就少了,取水的人排成长龙。井水很苦,人心更苦。二愁吃。那个时代是靠天吃饭,我们这里基本是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几乎都是靠回销粮糊口。高粱、红薯干是供应的主粮,偶尔供应的一点玉米,简直就如山珍海味一般。三愁穿。各家的孩子基本都是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戴了妹妹戴。用饥寒交迫、家贫如洗、衣单食薄、衣食不周来表述当时的情景丝毫都不夸张。

  我是七九级的初中生,全村就我一人考上了初中。虽然要到三十里外的纪家中学去上学,每周回一次家,往返徒步六十里路,虽然辛苦点,但在求学动力的支撑下一点都不感觉乏困。可是好景不长,在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因为交不起两元钱的学费,我被迫含泪辍学。

  看今朝 今非昔比

  九十年代末,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开发了。我们村是重点扶贫对象,整体搬迁到红寺堡区大河乡龙兴村。出于特困,党和政府为我们村每家每户盖了一栋砖瓦房。从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中搬了出来,住在了党给我们盖的大瓦房里,老年人含着幸福的泪水、感激地说:“我们对党有说不完的感谢,道不尽的恩情”。后来又有了低保政策,我们村基本全覆盖,再后来到脱贫攻坚时期,借助建档立卡政策,领导们手把手地指导脱贫工作。时至今日,全村整村脱贫。过去的“三愁”没了,吃饭不愁了,喝水不愁了,穿衣更不愁了。回想起过去我们喝的是苦井水,受到党恩喝到了黄河水,我们的下一代喝到了自来水,而现在我们的孙子辈喝的是纯净水和矿泉水。再回想十年前的时候,我们村有几个人能开得上自家的小轿车,而现在又有几个人没有自家车呢?真可谓是今非昔比,天壤之别。村里人高兴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感谢党恩情!”

  望未来 更上层楼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始终紧跟着党的步伐,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继续努力,勇往直前。2035远景目标,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是让全国各族人民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只有我们跟着共产党一步一个阶梯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作为一名宗教教职人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号召群众增强亲党、爱国意识,筑牢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做出新贡献!

  作者:黑保章(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同心县伊协会长)

  整理:记者 范文杰

(人民政协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