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俊 发布日期:2021-11-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这是对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战略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我们多年来聚焦生物医学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的肯定与认可。”得知团队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时,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负责人柏家林这样说。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在京召开,表彰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中涌现出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成为受到表彰的集体之一。

  自2000年建立以来,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成为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内循环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服务国家急需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团队建立以来,获得的殊荣一个接一个。

  “立德树人、科技育人,既是团队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也是我们团队行稳致远的成功秘诀。”柏家林认为,这是团队获得骄人成绩的关键。

  谈到团队,柏家林说:“我为在这样一个多民族交流交融、团结协作、创新发展的集体里工作而倍感荣幸和自豪,感谢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辛苦付出。”

  据柏家林介绍,团队自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动物细胞工程、西部动物种资源细胞库和人兽共患病研究等技术平台,攻克了胎牛血清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动物细胞悬浮驯化和培养、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工艺等多项病毒类细胞基质疫苗产业化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2013年,团队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生物反应器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生产口蹄疫疫苗的工艺,并成功将核心技术转化给动物疫苗生产企业,对传统的口蹄疫疫苗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术升级。

  柏家林说,我国一直采用鸡胚生产禽流感疫苗,存在技术落后、原料不足、产能有限等工艺缺陷。生物医学团队利用自身核心技术,研发了国内第一个采用MDCK细胞基质无血清全悬浮生产禽流感疫苗的新工艺,解决了禽流感疫苗生产长期依赖鸡胚的技术难题。

  “我们基本解决了细胞悬浮培养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团队成员、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乔自林说,“我们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给国内知名企业,转化企业建成国内生物反应器体积最大的禽流感疫苗生产线,单罐培养体积达6000升。”

  据他介绍,同步开展的MDCK细胞基质人用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前研究的整体工艺技术转化到步长药业和中国生物旗下的疫苗生产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有望实现国内第一个细胞基质的人用流感疫苗。

  为国内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生产企业提供七成血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紧急启动新冠疫苗研制工作,需要大量优质动物血清。

  动物血清是病毒类细胞基质疫苗生产的关键原辅材料。病毒需要在动物细胞内生长增殖,这就需要用血清培养细胞,再用培养的细胞增殖病毒,最后通过下游各种工艺生产出疫苗。

  此时,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已经在动物血清产业化技术领域攻关多年,拥有领先的动物血清产业化技术,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成立了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并储备了丰富的血清原辅材料。因此,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等国内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研发、生产企业联系到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

  据初步统计,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疫苗研制企业供应了总量70%以上的牛血清,为我国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研发及大规模生产上市提供了坚实物资保障。“我们提供的优质牛血清有效保障了全国新冠灭活疫苗生产所需用量。”柏家林说。

  “你们在疫情期间为新冠灭活疫苗生产企业提供了优质血清,解决了疫情期间封闭管理下原辅材料不足的难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高度评价团队的工作。

  在理论研究方面,团队科研人员在《柳叶刀》子刊、《细胞》子刊和《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新冠肺炎研究论文4篇。

  这两年,团队的不懈努力攻克了病毒类细胞基质疫苗产业共性核心技术,助力我国预防医学体系建设和疫苗产业高质量发展,促使动物血清成为高原富民产业。

  “做科研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柏家林说。

  在这里遇到了“光”

  柏家林用“团结协作、一专多能、奉献精神”三个关键词,形容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市场判断能力。我们拼尽全力,一步步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迈进。”柏家林感叹道。

  初心不改,坚若磐石。

  经过21年的发展,这个初创时仅有3人的团队现有成员35人。其中,29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有甘肃省领军人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以及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数人。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成员合影。 张鹏摄

  团队非常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这也是团队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之一。从冯若飞的个人经历中便可看出来。

  2002年,刚毕业的冯若飞加入团队。奋斗多年,从昔日一个懵懂的实习生,成长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并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

  “我要感恩学校和团队的栽培,加入这个团队是我最正确的选择。”提及过去,冯若飞语气略显激动,“我所走的每一步都倾注着团队老师的帮助。”

  这些年,冯若飞学到了前沿理论知识和技术,也学到了团结协作、奉献自我的精神特质,更加深刻体会了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育人的重要意义。

  “从我攻读硕士研究生加入团队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身上所肩负的重担。”作为团队年轻成员,王家敏跟随团队科研骨干,负责推进病毒类细胞基质疫苗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虽然地处西部,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的投入却逐年递增,几乎所有年轻人都有机会公派访学或攻读高一级学位。这为他们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振斌主要从事宿主细胞与流感病毒互作的研究工作,他曾于2019年受团队资助,公派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学1年。

  除了青年教师,团队也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他们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甘坐“冷板凳”的决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造学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

  “我在这里遇到了‘光’。老师们亦师亦友,如一座座指引航向的灯塔,我相信未来一定能像他们一样发光发热。”正在团队实验室学习的2020级研究生冯海月说。

(编辑:杨春燕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