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永前老寨村民李新洁介绍哈尼族传统服饰。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有着36年历史的爱德基金会,自1993年开始就把工作重点之一转移到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西部地区,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下,在各地项目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下,面向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教育助孤、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帮扶工作,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德基金会先后三次获得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数十年来,爱德人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发展带头人、多级联动赋能村寨谋发展、搭建平台支持多民族交流等渠道,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携手汉、壮、瑶、佤、纳西、景颇、拉祜、水、苗、彝、土家、蒙古、回、藏等各族同胞,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进步之硕果。
“当我们目睹各族群众在新生活中笑靥如花、拉起我们的手载歌载舞,当我们看见民族村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逐渐散发出迷人的活力、传统文化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我们的内心喜悦而澎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是播种者也是收获者,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说。
让各民族同胞共享社会发展进步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中一个壮族、瑶族聚居的村落,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当地家庭主要靠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获得收入,因此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2020年,爱德基金会“爸妈食堂”项目入驻东信村。自此之后,该村6个屯约110名60岁以上的瑶族留守老人,每天都能享用到营养又美味的免费午餐,2荤1素1汤,让老人们纷纷点赞。村里的苏进瑛老人说,自从村里有了“爸妈食堂”,他每天都会与妻子来吃饭,然后打包一份回去给90岁高龄的老母亲。
跟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较难走出大山、融入城镇,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一代最大的牵挂。“爸妈食堂”项目落地少数民族聚居村庄,更好地保障了当地老人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又为外出务工的年轻一代解决了后顾之忧。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新店乡“女生班的春天”项目职业规划课现场,女孩们畅所欲言。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新店乡中心学校有一个“女生班”。新店乡是一个山区乡,路窄坡陡,蜿蜒曲折,新店乡中心学校就坐落在群山腹地的一处山洼里。“女生班”发起人殷守福当初来到新店乡中心学校任教后,发现当地不少女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等原因,受教育比例偏低,于是牵头开设“女生班”。
2019年,爱德基金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发起了“女生班的春天”项目,为孩子们筹集一个学年的学杂费,并辅之以职业规划课等拓展内容,帮助这些未曾出过远门的女孩了解外面的世界、认识不同的职业、发现自己的潜力,规划人生。“现在孩子们感觉到,读书能让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家里人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殷守福说道。
客扎姐家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岗木达乡阳培村,家中有6口人。2019年,客扎姐怀孕了,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孕产期的保健意识,她没有去医院做孕检。爱德基金会“大地新芽母婴健康关爱行动”落地壤塘县后,当地妇幼保健人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客扎姐的孕情,鼓励说服她及时、定期到医院做产检,并为她提供贴心的孕期指导。2020年4月,客扎姐顺利生产。“大地新芽”项目第一时间为她送去了孕产家庭礼包,并为她进行产后知识和科学喂养的宣教。这位藏族母亲感慨地说:“之前决定去做孕检,一开始是为了换取孕产家庭礼包,但后来越来越感觉孕检是好事,能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医生也会给自己讲解需要注意的事情。真心感谢‘大地新芽’项目!”
用本土文化推动地方发展
爱德基金会在公益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是生硬嫁接“外来经验和技术”,而是主动走进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尊重他们的本土文化,将项目内容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支持本土文化的传承。
公播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贺岭村委会,是个佤族聚居村落,是沧源农耕文化的核心区之一,也是爱德项目村。几年前,公播村的爱德项目带头人赵国祥发现,“人气最高”的项目是民乐歌舞培训,于是萌生了“依托爱德项目,把佤族传统文化作为公播经济增长点”的念头。得到支持后,他带头把民乐歌舞培训的内容聚焦到佤族农耕文化展示上,并带着村民积极参与各种展示、演出、交流活动。
游客在选购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公播村爱德基金会支持的农产品。
2017年前后,公播村开始有外来游客了。“文艺队培训、传统文化学习、外出参观……这些都增加了我们佤族村民的文化自信。”这种虽孕育于深山之中、却自信开放的乡村生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同时鼓舞村里的年轻人用新渠道、新技术把公播风情“传出去”。
“90后”公播村小伙哎宝,是一位短视频制作者。2018年,乡村振兴浪潮拉开序幕,爱德基金会“生态与文化之村”乡村建设项目落地公播村后,哎宝的镜头愈发丰富:春播秋收体验、佤王宴推广、文艺活动、新修建的民宿……这些短视频为哎宝带来近3万粉丝,让他成了这个村寨的“网红”,也为他和整个村子带来更多融入外界的机会。
在距离公播村两百多公里的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拉嘎村永前老寨,也有一位热心的爱德项目乡村带头人——李新洁。2021年4月30日,他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永前老寨是一个哈尼族聚居的村寨。爱德基金会开始在永前老寨实施“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后,为了让村里的农产品“被外面看到”,聘请专家给永前老寨的村民们进行农业生产、电商销售等方面的培训,李新洁就是参加培训的积极分子之一。“经过施肥、打药、防疫、病虫害防治等技能培训之后,我们种植的七彩花生的亩产从100斤提高到150甚至200斤。我们还学会了怎么进行线上销售。以前我们寨子里就我一个人用微信、做微商,现在经过培训后,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了!”
看到爱德基金会在寨子里开展各种民族文化传承的培训和活动,李新洁还开通了短视频平台,带领乡亲们将原汁原味的哈尼族歌舞,古树荡秋千、射弩等民族特色运动,以及嘎汤帕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展示,为永前老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和经济收益,也让民族文化不断散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爱德基金会提供)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