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推出“新时代 · 新征程 民族工作巡礼”特刊《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进藏……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佳话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多,留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十万大军拓新疆、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进草原、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这些事迹感人肺腑,广为流传。各民族在共同社会制度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在拉萨八廓街,看到人群熙攘,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商户“比邻而市”,总书记深有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山东人张淳焕和妻子扎西玉珍及女儿在家门前贴对联。 新华社记者 孙非摄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深入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各民族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据统计,全国现有3.76亿流动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到1/10左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模前所未有,“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广东深圳,几十年里,这个昔日小渔村发展成为拥有近百万少数民族人口、56个民族成分俱全的城市。1989年,在国家民委的支持推动下,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先后招收了30多个民族的员工。30多年来,这些来自偏远民族村寨的同胞,有的从普通演员成长为公司高管,有的学会经营管理知识后回乡创业,带动了家乡发展。
不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求学,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东中部地区群众到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不少人还选择把家安在了西部民族地区。
8年前,山西小伙张淳焕来到西藏墨脱。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墨脱逐渐成为著名旅游目的地,张淳焕决定留下来。他还娶了门巴族妻子,“现在,墨脱就是家。”据统计,墨脱全县有超过560对不同民族结合组成的家庭。
来自安徽的游客在新疆和田的夜市上学跳新疆舞。 周鹏摄
携手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人口的流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为了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中央推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汉子阿卜杜合力力2019年来到湖北省秭归县经营羊肉串烧烤生意,虽然生意不错,但家里3个孩子一直是他的牵挂。当地民族工作部门在家访中了解到他的心事,当即联系教育部门,落实了他3个孩子的就学问题。今年春节,阿卜杜合力力将3个孩子都接到身边,就近入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来自青海的回族小伙高成龙来到浙江龙游县,在政府和周边群众的帮助下,成功经营着一家拉面馆。“民族团结一家亲,龙游是我的第二个家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成龙连续多日为抗疫一线的执勤民警送上热气腾腾的拉面和盖浇饭。
城市更好接纳了千千万万个“高成龙”们,让他们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安居乐业后,他们积极担当作为,在“第二家乡”发光发热,用“一碗面”“爱心馕”,温暖了一座座城市。
2019年10月1日,广东深圳各族青年参加锦绣中华民俗村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56个民族千人爱国跑活动。深圳市民宗局供图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