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8年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宗教界积极参与,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生动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
努力发挥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
道慈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普陀山佛教协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慈悲是佛教的本怀,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将十方信众的供养回施于社会,是佛教报恩思想和救度理念的重要实践。佛教有“造福社会、慈悲济世”的传统,普陀山佛教协会始终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以“妙善文教慈善功德会”为平台,积极开展慈善活动,造福社会人群。
近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动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履行社会责任,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新时代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东西部结对,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四川省万源县的部分项目实施帮扶,以实际行动播撒爱心、传递温暖。
在浙江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单位的指导下,普陀山佛教协会积极参与浙江省少数民族村寨结对帮贫扶困及“慈爱慈行、共帮共创”工作,投入2100多万元,用于救灾、助老、助学、助残、助医、环保、修路、建桥等方面。2019年,在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发改委对口办等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普陀山佛教协会捐助四川省万源市第二中学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500万元。该宿舍楼可容纳400多名学生入住,有效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和生活条件,周边白沙镇、曹家乡等6个乡镇、1400户贫困家庭学生受益。
普陀山佛教协会每年通过舟山市民政局、舟山市慈善总会、舟山市红十字会等,向普济儿童专项救助基金、普济生命慈光大病救助、“慈善造血型”博爱送万家项目、普济白血病救助项目、普济生活困难救助金项目等捐赠爱心款,用于救助弱势群体。通过各类项目的救助,改善困难群体、困难家庭的生存状态。
普陀山佛教协会深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办成决胜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
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普陀山佛教协会将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标准、高定位、高要求做好慈善工作,努力打造普陀山佛教慈善特色品牌,实现普陀山佛教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好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慈善之路,汇聚各方面力量,努力发挥佛教慈善事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
继续奔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丘仲辉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家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组织,自成立伊始,爱德基金会就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在扶贫领域与国家同频共振,为反贫困之战持续不懈地探索、奋斗——
1985年,开启了雪中送炭的扶贫济困行动。
1993 年,爱德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决定把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西部。自此,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成为爱德基金会扶贫工作的主战场。
2013 年后,爱德基金会响应中央号召,将“精准扶贫”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扶贫工作中。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爱德基金会把脱贫攻坚作为重点工作,并聚焦产业扶贫和人才培养,全力参与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爱德基金会开始思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衔接工作,着手策划筹备并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召开乡村振兴公益创新峰会,搭建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共商共议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共谋发展大计。
在精准扶贫政策框架下,爱德基金会在扶贫项目落地前,首先深入贫困村开展实地参与式调研,了解村民需求,考察经济社会情况,收集基线数据。依托当地民政部门,爱德基金会先后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广西隆安县和凌云县等地,对建档贫困户开展调研,了解贫困户的家庭规模、收入来源、支出情况、致贫原因、脱贫障碍及发展规划等情况,结合目标贫困村所在区域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人才结构等客观条件,参考当地政府制定的扶贫战略和脱贫措施,最后确定与村、组对接的合作扶贫领域与方式。根据所能筹集到的项目资金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制定出灵活多样的村级产业扶持和人才培养方案。
爱德基金会“产业扶持+人才培养”的精准扶贫模式,具体而言就是采取村级联合产业与农户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村级产业扶持上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于分散的单个贫困农户,根据家庭贫困程度、可动员资源、发展能力及发展意向,坚持小“异”,激发其脱贫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调配可利用的各项社会资源。爱德基金会避免一刀切式的扶贫措施,采用措施精准到户、一户一策的方法,支持贫困户开展差异化家庭生产经营。差异化发展的方式同时也利于村民户与户之间经营的互补与供给,降低同质经营的不良竞争。另一方面,在贫困村一级,爱德基金会则坚持大“同”,实行联合统一的村级产业模式,将单家单户的家庭经营融入村级产业发展当中,村、户合力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村级产业。继而融入县域产业,借势发力,借风行船,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的扶贫效益。
例如,云南沧源县帕良村因受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整体县域发展规划的辐射,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爱德基金会便扶持帕良村以家庭旅游服务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面向贫困户帮扶各类与旅游相关的经营项目,资助贫困户建设养殖基地、蔬菜大棚,学习佤族服饰制作、佤族菜肴烹饪、手工编织、旅游接待服务、酒店民宿管理等,将家庭经营纳入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村户联合发展。
爱德基金会认为,贫困只是表象,其背后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知识匮乏、技能缺失、健康风险、信息不畅、精神生活缺乏等,都对贫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唯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心理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乡村健康发展。因此,爱德基金会的扶贫项目引入综合发展的理念,着眼于社区整体潜能的开发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爱德基金会强调人的发展才是一切发展项目的核心。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爱德基金会力求在项目中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掘乡村及每个村民的潜能,从乡村管理、文化建设、互助关怀等多层面促进整个乡村的发展,增强应对各方面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并在项目结束后能够继续发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
爱德基金会认为,农民是当地乡村发展和管理的主体,也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唯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估一系列过程的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时,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释放社会活力,激活社会创新力,协调一致,共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由于许多公益项目都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在项目实施中,爱德基金会尤为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尊重和保护,肯定地方性知识的价值,重塑文化自信。同时,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潜力,促进多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
截至目前,爱德基金会先后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521 个县开展了各类扶贫发展项目,涉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传统文化、人才交流培养等许多领域。累计募集捐赠资金逾 37 亿元,累计数千万人从中直接受益,间接受益人口逾 2亿人。
如今,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爱德人回望过去:从东部到西部再到走向国际经验的输出,从救济式扶贫到参与式综合发展再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在爱德人数十载的实践里,“扶贫先扶志,振兴先振心”是最重要的原则和经验——爱德基金会项目的实施,时刻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受益群体的自身素质提高、思想理念更新、教育程度提升、技能水平改善,让一个个“更好的自己”组成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社区、更好的乡村、更好的社会……
爱德将继续与国同频,奔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作者系爱德基金会理事长)
勠力同心奋楫行 慨当以慷再出发
张士江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千年期盼、圆梦今朝!这是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2018年5月,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村村民赴四川参访学习。进德公益基金会供图
脱贫攻坚战的8年来,在中央统战部等部门的领导下,在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及各教区爱心人士的支持下,进德公益基金会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任务执行好、完成好,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创新参与脱贫攻坚,特别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进德公益基金会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持续在大病救助、饮水与水利、乡村助农发展、产业扶贫、山区助学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工作,惠及约5万人。为众多乡亲告别苦咸水、喝上清洁水,为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为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为“直过民族”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作出了努力。
民族地区脱贫是扶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根本。进德公益基金会始终把产业发展等作为重点,特别是把产业培育作为大事来抓。在2012年云南昭通地震援助工作中,经当地民宗干部介绍,进德公益基金会了解到昭通市永善县莲峰镇六井村苗寨的老百姓渴望在贫瘠的山地种植天麻的想法。调研评估后,该项目迅速实施,帮助该村寨100户贫困百姓实现天麻规模种植,村民从人均毛收入不足1000元达到每户收入8000元以上。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携手进德公益基金会,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在深度贫困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扶贫工作。在中央统战部及其驻三都县干部的协助下,开展了“三个一”产业扶贫。3年多的扶贫实践不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用市场主体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进而培养新型农民,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当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几年来,在三都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拉揽村成长起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掌握了果树栽培、田间管理、果树嫁接技术,形成了一批产业示范点;成立了一批自组织并逐渐发挥作用,如产业发展带头人协会、“同向追梦”合作社、茶叶合作社等。产业扶贫中的贵茸示范种植还获得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2019年6月召开的贵州省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与会人士为贵茸种植点赞,称该项目是“脱贫攻坚中推进的产业革命”。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针对重大疾病救助的需求,进德公益基金会积极探索紧急救助扶贫的工作模式。协调医疗机构、大病救助类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多平台跨界合作,为贫困大病家庭雪中送炭,8年来累计帮助800人。此外,针对白内障患者、白血病儿童、先心病儿童、乳腺癌患者等群体开展特定的救助项目。3次大规模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为云南、贵州、河北、山西、陕西的9017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不少因白内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又可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进德公益基金会还联合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因交通事故、大病、受灾、意外等原因致贫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卡车司机及其家庭,开展精准帮扶项目——“爱领航”公益计划·卡车司机救助项目。2018年发起以来,共帮助500名卡车司机及其家庭。
在参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进德公益基金会认识到扶贫重在扶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进德公益基金会以资助少数民族贫困生为重点,通过“扶贫+扶智”的模式开展教育扶贫。8年来,持续资助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独山县高级中学、长顺县民族中学、都匀二中,云南省巧家县马树中学、巧家第三中学、迪庆州藏文中学、漾濞县平坡镇高发完小、广南县珠琳镇羊街小学等校的中小学生,以每人600元至1500元的资助标准,通过当地政府及学校向学生们发放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防止因贫辍学,受益学生达2000名。此外,还为贵州省三都县拉揽村小学等提供桌椅、电脑等设施设备,为四川省雅安山区永兴小学和雅安同记幼儿园的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助力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三留问题”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进德公益基金会将与全国各行各业、各族各界同胞一起,汲取脱贫攻坚战中的宝贵经验,为未来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系进德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