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奔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丘仲辉 发布日期:2021-03-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家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组织,自成立伊始,爱德基金会就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在扶贫领域与国家同频共振,为反贫困之战持续不懈地探索、奋斗——

  1985年,开启了雪中送炭的扶贫济困行动。

  1993 年,爱德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决定把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西部。自此,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成为爱德基金会扶贫工作的主战场。

  2013 年后,爱德基金会响应中央号召,将“精准扶贫”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扶贫工作中。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爱德基金会把脱贫攻坚作为重点工作,并聚焦产业扶贫和人才培养,全力参与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爱德基金会开始思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衔接工作,着手策划筹备并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召开乡村振兴公益创新峰会,搭建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共商共议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共谋发展大计。

  在精准扶贫政策框架下,爱德基金会在扶贫项目落地前,首先深入贫困村开展实地参与式调研,了解村民需求,考察经济社会情况,收集基线数据。依托当地民政部门,爱德基金会先后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广西隆安县和凌云县等地,对建档贫困户开展调研,了解贫困户的家庭规模、收入来源、支出情况、致贫原因、脱贫障碍及发展规划等情况,结合目标贫困村所在区域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人才结构等客观条件,参考当地政府制定的扶贫战略和脱贫措施,最后确定与村、组对接的合作扶贫领域与方式。根据所能筹集到的项目资金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制定出灵活多样的村级产业扶持和人才培养方案。

  爱德基金会“产业扶持+人才培养”的精准扶贫模式,具体而言就是采取村级联合产业与农户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村级产业扶持上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于分散的单个贫困农户,根据家庭贫困程度、可动员资源、发展能力及发展意向,坚持小“异”,激发其脱贫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调配可利用的各项社会资源。爱德基金会避免一刀切式的扶贫措施,采用措施精准到户、一户一策的方法,支持贫困户开展差异化家庭生产经营。差异化发展的方式同时也利于村民户与户之间经营的互补与供给,降低同质经营的不良竞争。另一方面,在贫困村一级,爱德基金会则坚持大“同”,实行联合统一的村级产业模式,将单家单户的家庭经营融入村级产业发展当中,村、户合力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村级产业。继而融入县域产业,借势发力,借风行船,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的扶贫效益。

  例如,云南沧源县帕良村因受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整体县域发展规划的辐射,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爱德基金会便扶持帕良村以家庭旅游服务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面向贫困户帮扶各类与旅游相关的经营项目,资助贫困户建设养殖基地、蔬菜大棚,学习佤族服饰制作、佤族菜肴烹饪、手工编织、旅游接待服务、酒店民宿管理等,将家庭经营纳入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村户联合发展。

  爱德基金会认为,贫困只是表象,其背后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知识匮乏、技能缺失、健康风险、信息不畅、精神生活缺乏等,都对贫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唯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心理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乡村健康发展。因此,爱德基金会的扶贫项目引入综合发展的理念,着眼于社区整体潜能的开发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爱德基金会强调人的发展才是一切发展项目的核心。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爱德基金会力求在项目中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掘乡村及每个村民的潜能,从乡村管理、文化建设、互助关怀等多层面促进整个乡村的发展,增强应对各方面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并在项目结束后能够继续发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

  爱德基金会认为,农民是当地乡村发展和管理的主体,也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唯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估一系列过程的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时,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释放社会活力,激活社会创新力,协调一致,共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由于许多公益项目都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在项目实施中,爱德基金会尤为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尊重和保护,肯定地方性知识的价值,重塑文化自信。同时,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潜力,促进多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

  截至目前,爱德基金会先后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521 个县开展了各类扶贫发展项目,涉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传统文化、人才交流培养等许多领域。累计募集捐赠资金逾 37 亿元,累计数千万人从中直接受益,间接受益人口逾 2亿人。

  如今,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爱德人回望过去:从东部到西部再到走向国际经验的输出,从救济式扶贫到参与式综合发展再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在爱德人数十载的实践里,“扶贫先扶志,振兴先振心”是最重要的原则和经验——爱德基金会项目的实施,时刻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受益群体的自身素质提高、思想理念更新、教育程度提升、技能水平改善,让一个个“更好的自己”组成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社区、更好的乡村、更好的社会……

  爱德将继续与国同频,奔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作者系爱德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民族报》(2021年3月2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