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智库、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宗教与伦理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工作者,热议“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社会伦理秩序”“宗教教育如何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秩序”,探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方法。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需要有一批教职人员能在新时代正确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观。对信教群众而言,宗教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社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健康和谐的伦理秩序是新时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正在促成中国社会形成新的伦理秩序。宗教界如何基于各自的教规教义应对这样的变化,深入挖掘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更好地引导信教群众,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的主题发言“佛教五戒的内涵与社会伦理”认为,形成于2500多年前的佛教“五戒”,是佛教徒普遍遵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中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历史上,佛教文化作为输入的域外文明,面对以儒家礼乐文化为底色的中国社会,高僧大德在教理教义的弘扬过程中,十分注重将佛教自身的思想和精神与儒家伦理文化相比较进行阐述。如今,经过时代性阐释,其内涵仍然具有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伦理价值。不杀生进而护生的举措,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不偷盗进而布施的善举,有利于社会人群之间达成共享共建的行为共识。不邪淫进而净行的持身修养,对家庭稳定和感情生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妄语进而坦诚的语言习惯,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不饮酒进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持续保持个人理性与理智的品格。
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丁常云道长的主题发言“当代道教教育与社会伦理建设”认为,道教重视修身立德,道教宫观的常态化教育引导道教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道教丰富的伦理思想有助于信教群众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少私欲、远贪欲,常怀感恩之心。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研究员高占福的主题发言“‘伊儒会通’与内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文化浸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中正之道、孝道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伊斯兰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儒家伦理纳入认知和实践,不断深化其中国化内容。今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紧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教义教规进行新的诠释,推动宗教思想建设,使之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使之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
天主教北京教区副主教赵建敏神父的主题发言“基督宗教与社会的伦理建设”认为,基督宗教的基本伦理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主张人格尊严、人人平等、爱人如己、相互扶助;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主张非己勿取、合理分配、敬畏和保护自然,符合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的主题发言“神学院校的社会意义”认为,神学院校教育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神学思想建设,脱离殖民神学的羁绊,教育和引导广大基督徒坚持中国化方向。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各宗教的伦理思想,及其在育人化人、为社会贡献伦理资源方面的意义。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