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四合村幼儿教学点内,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刘坤摄
9月7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一声声“老师好”让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教室又热闹了起来。当天是幼教点报名的日子,孩子们围绕在辅导员阿比牛牛身边,争相回答问题。
火普村幼教点位于火普村村委会办公室,午休房、洗手间、功能教室等一应俱全。幼教点还有免费午餐,家长们十分放心,纷纷将孩子送过来,腾出手来搞产业。
火普村幼教点是凉山州3000余个“一村一幼”教学点中的一个。2015年10月,凉山在全州范围内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村为单位建幼教点,将“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作为幼儿的培养目标,并减免在园幼儿学前3年的保教费。
“一村一幼”计划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小学富余校舍、撤点并校后的闲置村小,以及租用民房、新建校舍等方式,在全州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村级幼儿教学点。
2017年,阿比牛牛从成都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本来能留在昭觉县城一所幼儿园工作。但听说招聘“一村一幼”辅导员,她立马报名参加考试,“希望通过教好这些孩子,为家乡早日脱贫贡献力量。”阿比牛牛说。
今年6岁的阿子安楼一路小跑,热情地和阿比牛牛打招呼。两年前,这个小男生刚到幼教点时,每天都哭闹得特别厉害,吵着要跟奶奶一起回家。“在幼教点上了两年,这个孩子的进步非常大,不仅不哭不闹了,现在每天高高兴兴来幼儿园,看到老师主动问好,也敢和大家说普通话了。”阿比牛牛欣慰地说。
近期,凉山州“一村一幼”幼教点陆续开学,像阿子安楼一样在幼教点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达到12.85万。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曾经,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程度低成为凉山州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四川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一村一幼”计划是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化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障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工程。“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积累循环效应”。
在大凉山,知识改变未来的力量正在壮大,教育扶贫的种子也播撒到了大山深处。
2017年8月,在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2556级钢梯拓宽了村子与外界的沟通之路。与此同时,村里也有了第一个幼教点,嫁进“悬崖村”的大学生媳妇吉伍尔洛当起了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一条知识的“天梯”让“悬崖村”的孩子们上学路也更加平坦。
“孩子慢慢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语言上也有非常大的进步,还比以前更开朗了”。吉伍尔洛说。
木里县下麦地乡大度幼教点的辅导员顾友英是一位汉族女孩。“第一堂课教儿歌《小星星》。我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们却始终没反应。我只好边唱边走到小朋友的身旁,拉起一双双小手鼓励他们拍手,教会之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让他们跟我读,一个字可能教上很多遍,一首儿歌我教了3天的时间……”她在刚进村时的日记里写道。
在全州近8000名像吉伍尔洛、顾友英这样的老师的努力下,目前凉山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
“以前接手一年级,数学课常常上得像语文课,得先慢慢教他们普通话。”对比“一村一幼”实施前后学生的变化,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从教19年的教师王英体会深刻,“‘一村一幼’帮孩子们扫清了语言障碍,进入小学后,他们学习热情更高、习惯更好、能力更强。”
贫困地区办教育,既要让教师“留得住”,也要让教师“教得好”。为加强幼教点师资队伍建设,凉山州制定了《村级幼教点辅导员聘用条件和程序》,由县(市)教育部门严把辅导员选聘入口关。同时,制定《“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辅导员培训方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使辅导员基本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幼儿一日活动流程和常规管理策略。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时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重任在肩,刻不容缓。2018年5月,依托“一村一幼”,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在凉山州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学前儿童会说普通话,是凉山脱贫攻坚的特殊举措,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措施,是国家支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措施。
目前,“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已覆盖全州17县市3895个幼儿园(幼教点),惠及26.96万学前儿童。
金阳县学生家长阿诺左诺听说学校里办了幼教点,便立刻把两个孩子都送去读书。他曾经在西昌和云南省昭通县等地卖花椒,因为普通话讲不好、账也不会算,做点小生意总是折本。“过去,我们的想法是‘睡席梦思也是一天,睡石头也是一天’。现在,不能再让孩子吃没有文化的苦。”
如今,“一村一幼”在凉山实施效果凸显,不仅为山里孩子“拉齐”了人生起跑线,也托起了大凉山发展的新希望。
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助力教育脱贫攻坚的建议》。她还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昭觉县的基础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有“一村一幼”幼教点296个,辅导员607人。
“现在,老百姓们送子女去读书热情高涨,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把小孩放在家里了。”吉克石乌笑着说。
如今,吉克石乌每天经过村里的幼教点,看到孩子们跟着老师学拼音、做游戏,总会多驻足一些时间。“提升人口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学生从‘有书读’向‘有好书读’发展,才能撑起大凉山的未来。”她笃定地说。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