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亲手栽下的树苗成活,曾经的沙漠变成绿地,敖特更花的干劲越来越足。 金向德摄
穿越一片金黄色的沙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成片的沙柳、沙蒿、杨树等随风摇曳,绿涛般涌向沙海深处。
这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从曾经的风沙肆虐、寸草不生,到如今绿洲与沙海交相辉映,在3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当地政府通过让企业、群众市场化参与治沙,既解决了荒漠化问题,又帮助农牧民增收,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43岁的敖特更花,是内蒙古杭锦旗有名的治沙民工连队队长。她为人随和、沉稳干练,工友们习惯唤她“花姐”。在当地近300支治沙民工连队中,她是唯一的女队长。过去10余年间,花姐带领工友,在库布其沙漠绿化了3万亩荒漠化土地,成活率达90%以上。
敖特更花出生在库布其沙漠深处一个叫西沙拉的地方。小时候,家乡没有路,也没有电,买东西要骑着骆驼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上购买。有两件事,她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家里200多只羊,因为沙漠阻隔卖不出去,母亲时常望着茫茫沙漠独自流泪;二是在县城上学时,因为家乡缺水,她被同学嘲笑“沙漠里的人洗脸不洗脖子”。
直言“恨透了家乡”的敖特更花,从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毕业后,到河南一家歌舞团做演员。后来因为父亲病重,回到家乡发展。2007年,在当地政府主导的治沙活动中,有企业出资雇佣农牧民在沙漠植树种草。“虽然对家乡的生态环境不满意,我还是想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它。”敖特更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其中。
“那时我根本不信沙漠里能种出树来,这些树苗不会被沙子烧死?”然而几个月后,看到亲手种下的沙柳逐渐成活时,敖特更花开始信了。
敖特更花从沙漠植树中获得了“第一桶金”。第二年,她成为企业治沙民工连队队长,带着20多名工人种树。尽管每天风吹日晒,但看着沙漠一点点变绿,她不但坚定了植树的信心,更坚定了带领工友致富的决心。
此后几年,头脑灵活、勤奋努力的敖特更花一心扑在种树上。种树成了她的事业,不仅种出了经验,也种出了“金子”。除去日常花销和支付给工人的劳务费,她每年能有近15万元的收入。
想致富,必须肯干。“刚开始只顾着自己挣钱,后来看到工友们生活慢慢变好了,才觉得应该多带领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一起干。”在敖特更花的工友中,有不少贫困户,每劳作一天,日工资近300元。
36岁的赛西雅拉图和敖特更花是老乡,他从十八九岁开始就跟着敖特更花在库布其沙漠里种树。他曾在沙漠里做了50天沙障的活儿,挣了两万多元。
治沙经历让敖特更花在村里树起了威信。2018年,她当上了嘎查主任。为了带领嘎查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敖特更花尝试着把养殖和治沙结合起来,既能让乡亲们靠养殖业致富,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在库布其沙漠治沙30余年的亿利资源集团,对在沙漠地区开展养殖业颇有研究。为了取经,敖特更花带领几位村民实地考察企业的饲料生产。经过农牧民的试验,他们决定选择用羊柴、花棒做饲料的原材料。
羊柴、花棒四季生长,具有防风固沙的功效,适合在沙漠里种植,长高后平茬下来的枝叶富含高蛋白,用作饲料可以让牛羊的肉质更好。”敖特更花说。
沙漠变绿洲,也让贫困的农牧民受益。如今,有的乡亲们跟着敖特更花到沙漠里植树,有的在沙漠里搞起了农家乐,有的专门从事养殖业,逐渐走上了小康路。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饱受风沙之苦的人,最知道绿色的可贵。
如今,库布其沙漠1/3的面积得到治理,其成功经验在于不仅让沙漠绿起来,还让当地农牧民富起来;不仅为绿色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还为国际社会治理沙漠提供了中国经验。这一奇迹,离不开包括敖特更花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奋斗。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从战沙、斗沙到与沙漠和谐共生,库布其治沙人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
从多年治沙实践中,敖特更花总结出了经验,“在沙漠里发展,也要走‘公司+农户’的规模化、市场化道路。”于是,她先后成立了神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了内蒙古花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希望用自己的绿色梦,染绿更多沙漠。
他们还通过承包亿利资源集团荒漠化治理输出项目,先后带领工友赴新疆、西藏等地从事绿化工作。 “我要把我们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的经验,告诉其他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还要跟他们一起治沙。”敖特更花说,她想让更多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农牧民,过上像他们一样的好日子。
烈日下,站在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的高地上远眺,一片片绿油油的沙柳、杨树、榆树等,犹如忠诚的战士一般守护着这片沙漠,也守护着我们的美丽中国梦。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