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勉强及格 个个高分通过——内蒙古兴安盟“最穷地”“最穷户”脱贫调查
来源:新华网 于长洪 任军川 王靖 发布日期:2020-09-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这里的扶贫成败事关自治区决战脱贫攻坚的整体成败。记者近日来到苦甲兴安的“南三苏木北八乡镇”等深度贫困地区,走进“最穷户”盘腿上炕,看脱贫变化,算脱贫细账,“测”出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不是勉强及格,个个高分通过”的经济刻度,“摸”到了“高分”下贫困人口收入变化、心理变化、人生变化的民生温度。同时,兴安盟干部群众也期盼,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村级帮扶长期关系,建立普惠性、常态化防致贫防返贫机制,巩固好脱贫成果,做好乡村振兴文章。

  “饥荒户”也有了“存款隐私”

  天微亮,58岁的李井华早早起床为老伴做好早点,梳洗打扮一番后,迈着碎步到离家不远的突泉县天兴奶牛公司上班。摘菜、泼油、翻炒,李井华身子瘦小,可挥勺铲菜干净利索。滋啦啦的油花声里,香喷喷的气味里,大厨李井华开始了有滋有味的一天。

  李井华过去在突泉县水泉镇“穷”出了名:她自己患有乳腺癌,老伴也得了哮喘,住院看病耗光所有积蓄,还欠下10余万元饥荒,二人陷入绝境。2015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两人的生活一下发生转变。在扶贫资金注入下,天兴奶牛公司发展成为扶贫龙头企业,李井华被吸纳就业当厨师,月工资2100元。

  

突泉县脱贫户李井华在洗菜。目前,她在突泉县天兴奶牛公司当厨师,月工资2100元。(张梦迪 摄)

  身着红色、蓝色大花纹的涤纶上衣,上面坠着许多白色的亮片,李井华走起路一闪一闪的,很是时髦。“工资只是一部分,可不止这些哩。”她笑出了酒窝,得意地说,家里还把两头牛寄养在公司,每年分红3000元,同时流转土地每年还有10000元的收入。“全家一年至少有38000元的收入”。在他一旁的天兴奶牛公司总经理刘大伟忍不住插嘴:“总爱往少了说,你家还养了4头毛驴不是,每年还有好几千元的收入!”一片笑声中,李井华大方地承认。

  “想吃肉时随时吃,想穿新衣裳时随时买。”这几年,李井华和老伴还完饥荒,实现脱贫,两人感慨终于有了存款。被问到存了多少钱,她开玩笑说:“这是我家的隐私,才不告诉你们哩。”在天兴奶牛公司,像李井华一样务工的贫困户有17户,寄养奶牛获益的农户有1912户,其中贫困户246户。

  三股线落一根针,一会工夫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落”于绸布。谁也没想到,才2年时间,贫困户王金莲竟成了一顶一的绣娘,还靠刺绣脱了贫。近年来,科右中旗将蒙古族王府刺绣打造为扶贫产业,王金莲从2017年开始刺绣,之后技艺不断提高,订单增长。2019年,她靠刺绣挣了2万余元,加上养着10头牛、20多只羊、60多只鸡,合作社每年还分红3300多元,王金莲一家不仅稳定脱贫,还成了村里的“存款大户”。在全旗,近3000名贫困人口参与刺绣产业,年均增收约2000元。

  

兴安盟科右中旗刺绣扶贫车间里,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牧民妇女们在进行刺绣创作。科右中旗将刺绣打造为扶贫产业,目前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约3000人,贫困人口年均增收超2000元。 (记者王靖 摄)

  突泉县的牛产业、阿尔山市的旅游产业、科右前旗的现代设施农业、扎赉特旗的大米产业……这几年,产业兴旺成了兴安盟脱贫攻坚最鲜明的特征,每个旗县市都培育出了“拳头”产业。像李井华、王金莲一样,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了自家的“小产业”,并与旗县市里的“大产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家家户户实现稳定增收。从“饥荒户”到“存款户”,贫困人口的收入极大改善。

  “悲观户”也“敢串门了”

  66岁的王金霞家住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多年前,老伴得了癌症,四处看病吃药致家徒四壁。2011年,丈夫离开人世,家里还欠下了数万元的外债。紧关大门,闷在家里,过去很愿意串门的王大娘不想见人、不想说话。王大娘说:“感觉自己无依无靠,低人一头,生活没了奔头。”

  就这样“窝”了四年,王大娘心里的坚冰在2015年开始融化。当年她被纳入贫困户,一连串的精准扶贫举措接踵而至:家里的危房经改造,不跑风漏雨了;享受健康扶贫政策,政府帮助缴纳医保,住院还享受90%的报销;10亩土地流转;成为低保户和村里的保洁员;发展起庭院种植……

  鸡大腿、猪排骨、饺子、豆包、切糕……打开王金霞家的冰柜,各式肉品和食物装得满满实实,顶住了冰柜盖。“抠抠搜搜吃不上肉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目前王金霞已脱贫。她算了一笔账,每年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种粮补贴收入1000多元,保洁员收入3171元,庭院经济收入至少4000元,再加上低保3000余元,自己一年收入12000元。

  

突泉县脱贫户王金霞在清扫村道。她是村里的保洁员,仅此一项年增收3171元。(张佳 摄)

  脚尖顶住簸箕,一只手使劲用笤帚清扫,村头的垃圾堆一会工夫被王远峰收拾得清清爽爽。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的王远峰,因车祸截掉一条胳膊,无力供养2个孩子上学,对生活灰心丧气。精准扶贫后,王远峰家三口人纳入低保,每人每年3400元补助,同时他自己每年还有1150元的残疾人补贴,政府还为其每年代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村里还给我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月收入550元,加上种地、养驴,我家在2017年脱了贫。”自信而乐观,王远峰重回坚强的男子汉。

  对于王金霞、王远峰等弱劳动力甚至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兴安盟实施了全面兜底,让他们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另外,各旗县市还通过发展房前屋后庭院经济,牛羊牲畜托管寄养等方式,让贫困人口有产业增收渠道。政府既不降低标准对待,也没有过度福利化,而是立足长远,通过“政策兜底+产业造血”的方式,扶助这类贫困人走出困境和绝望,回归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从根本上甩掉穷帽子。

  “颓废户”也有了“发展规划”

  8月的扎赉特草原,阳光灼热。草原深处,头戴小红帽、皮肤黝黑、精瘦而结实的包哈敦巴拉,顶着火热的太阳在自家院子里扩建猪圈。谁能想到,两年多以前,他还是一个酒杯不离手,从早喝到晚的“醉鬼”。玻璃的、陶瓷的,大的、小的,桌子、炕上无处不在的酒杯使他喝起酒来“十分顺手”。

  

扎赉特旗脱贫户包哈敦巴拉在喂猪,经过精准扶贫,他已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2019年,通过勤奋养猪、护林,他的年收入超过15000元。(记者任军川 摄)

  包哈敦巴拉家住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镇诺勒嘎查。2016年开始,先后经历刚出生儿子夭折,妻子离婚出走,自己发生车祸右臂留下残疾。这一连串打击让包哈敦巴拉万念俱灰,彻底失去生活的信心。“当时啥打算没有,就想着能混一天是一天。”他成了村里最贫困的人。

  2018年初,镇里将包哈敦巴拉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启动了一系列帮扶,可他仍不思进取,扶贫毛驴也差点被他饿死。但扶贫干部始终没有放弃他,一次在酩酊大醉后录制了他丑态百出的视频,在酒醒后发给他看。看着视频中自己萎靡的丑态,包哈敦巴拉羞愧至极,“连我自己都嫌弃自己了”。他默默从炕上起身,搜出家里所有的酒杯抱到门外,当着众人的面朝大石头使劲摔去。在酒杯砰砰的破碎声里,他发誓:一定把酒戒了,活出个人样来!

  如今,走进包哈敦巴拉家里,院落干净整洁,屋里地板铮亮,被褥叠成豆腐块,一副“精巴”人家模样。在他家客厅墙壁上,今年还贴出了财神爷的壁画,他笑着解释,“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地赚钱”。从摔杯至今,包哈敦巴拉滴酒未沾,成功戒酒700余天。通过技术人员指导,他成了村里的养猪专业户和护林员。2019年,通过勤奋养猪、护林,他的年收入超过15000元,成功甩掉穷帽子。包哈敦巴拉计划,要盖一个长15米、宽8米的新猪圈,用两年时间把自己37头猪仔发展到100头。

  由内而外发生变化的,还有科右中旗高力板镇金祥嘎查曾经的“懒汉”金毛敖海。晌午时分,太阳火辣辣的。金毛敖海蹲在院子的庄稼地里,一步三回头地培土、除草。渴了喝口绿豆汤,累了坐在地头歇息,一下午时间,庄稼被他打点得井井有条。过去邋里邋遢,连庄稼都懒得搭理的他,经过扶贫干部几年的教育、引导、启发后,竟捡来废弃砖块自己动手盖了一间仓房。如今,他像换了个人,干净、精巴、勤快,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了自给自足,顺利脱贫。

  包哈敦巴拉、金毛敖海的脱贫故事,是兴安盟扶“智”又扶“志”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记者看到,精准扶贫给兴安盟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有物质生活的丰裕,而且还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人生规划。“最穷地”“最穷户”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人心,人心思齐、人心思进蔚然成风。有力气、有骨气、有志气,兴安盟贫困人口一改多年“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一门心思拼搏发展,信心百倍过好日子,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深刻转变。

  巩固脱贫成果还有“三盼”

  多年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之下,如今兴安盟6个贫困旗县市、602个贫困嘎查村已全部摘帽出列。刚刚拔掉穷根的兴安盟基础仍然薄弱,各级干部群众呼吁,国家继续给予扶持,巩固好“最穷地”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攻克难中之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科右前旗委书记朱成帮、科右中旗委书记白云海等人认为,兴安盟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清零递增”,但底子薄,亟须解决经营人才匮乏、建设用地紧缺、同质化竞争等关键难题。兴安盟扶贫办副主任杨昌波等人建议,接下来应继续完善政策,指导、扶持嘎查村盘活集体资产、兴办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统筹整合资产、资源、资金,引导支农、扶贫、产业等各类项目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完善财税减免优惠、土地优先安排、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形成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叠加效应,壮大村集体经济。

  扶上马送一程,形成村级帮扶长期关系。在中宣部的大力帮扶下,科右中旗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旗县的变化也十分巨大,老百姓十分感恩帮扶单位的付出。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村支书李英辉等村干部建议,2020年后各项扶贫政策不宜一下“撤空”,要循序渐进推进,有的甚至可以长期保留。他们认为,2020年后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可以逐步撤销,但第一书记和城乡结对帮扶可以长期保留,中央定点帮扶、京蒙扶贫协作等大战略可以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推进,从而确保这些地区高质量脱贫。

  灵活转换政策,形成普惠性常态化防返贫防致贫机制。乌兰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王忠伟等扶贫干部建议,2020年后扶贫政策要由特殊性、差异化逐步过渡到普惠性、常态化,提高农村牧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各方面水平的同时,构建突遇大病等变故致贫的及时、全面帮扶机制,构建随时致贫随时帮扶的政策体系,让每一位困难人口在国家发展中不掉队。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